自20世纪70年代首次到访中国起,丹麦汉学家曹伯义(Carsten Boyer Thøgersen)与中国的缘分已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作为一名资深汉学家兼外交官,曹伯义从事与中国相关工作近50年,曾先后担任丹麦驻广州、上海总领事,足迹遍及中国各地,亲眼见证了中国发展变迁。今年正值中国与丹麦建交75周年,这位“中国通”依然往返于丹麦与中国之间,为两国友好往来和各领域合作交流助力。曹伯义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分享了他的观察和思考。文章摘编如下: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成为西方与中国关系的一个转折点,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曹伯义对中国产生了兴趣。而他所在的大学成立了东亚学院有了中文系,因此,在那一年,曹伯义开始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在求学期间,曹伯义经常与一位来自中国的教师讨论丹麦与中国的关系,以及政治、文化和文学等话题,关注中国的发展。
终于在1976年11月,曹伯义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我看到人们都在努力工作,非常友好,这是我对中国的第一印象”。
“近50年来,中国经济和民众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我印象深刻。197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法国的一半,如今却是法国的数倍。50年前,中欧之间的贸易额为每年约20亿美元,如今中欧日均贸易额就已超过20亿美元,商业关系和贸易活动有了大幅增长。”曹伯义表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带来了社会、教育、科技等方面的进步。但有一点没有改变,那就是中国人民还有着相同的文化习惯和友好态度。
曹伯义以“一个装着很多经验的工具箱”形容中国悠久的历史。作为一个欧洲人,曹伯义认为中国“和而不同”的理念很有用。和谐的前提是多样性,有不同的个体、想法和态度,才能创造多样和谐的环境。
“今天我们谈论气候变化,其实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用‘和而不同’表达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因为保护自然就是尊重生物多样性。”曹伯义指出,“欧洲文明中也有许多智慧,我们非常欢迎中国人研究欧洲的文化和传统。这也符合孔子的思想,即交流经验,相互学习,接受多样性,并从其他文化中学习。”
如今,中国被一些西方媒体指责试图输出其治理模式或经验。但中国的治理模式或经验是什么?曹伯义认为,那就是每个国家都根据自身意愿和文化传统实现发展,而不受外部干预,“我认为,所有国家都应该研究其他国家的成果,如果有好的经验,可以借鉴、研究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以调整。这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适用”。
您曾提出西方应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今天中欧双方应如何进一步增进相互理解?
当前,人类生活在一个动荡的世界。特别是近年来,受大国博弈、全球新冠疫情、地区冲突等因素影响,国际关系不稳定性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对话、沟通和人文交流变得非常重要。
曹伯义表示:“我从事丹中关系相关工作的多年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亲眼见过丹麦各界人士初次访问中国时惊讶地说:‘哦!中国是这样的,和我以前想的不一样。’到中国后,他们对中国有了非常好的印象。”
“西方应加深对中国的了解。”这是曹伯义曾多次谈及的话,而今,他依旧坚持这个主张,“我希望下一代的交流能更加普遍和深入。”
他说:“大多数时候,人文交流是非常积极的。我希望更多丹麦人来中国,也希望更多中国人去欧洲。现在中国对丹麦实施免签政策,很多其他国家的公民来中国也不需要签证,这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