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地时间10日宣布,将在2030年完成至少80%海床的测绘。截至目前,全球海床中已完成测绘的比例仅占20%。
中新网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当天表示,如果我们对海洋知之甚少,又怎能保护好海洋?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动员国际社会,以实现到2030年至少测绘80%海床的目标。
了解海床的深度和地形对于掌握海洋断层的位置、洋流和潮汐的规律以及沉积物的迁移至关重要。这些数据使我们能够预测地震和海啸风险,确定需要保护的地域及可持续开发的渔业资源,从而提升公众福祉;这些数据还有利于规划海上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评估气候变化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技术创新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加速海底测绘的潜力。声纳技术自1960年代以来一直用于海床扫描,如今的声纳可以同时发射多个波束,因而能够同时测量多个点和多个方向的水位高度,工作进度大大加快。以前的声纳安装在载人航海船只上,而现在的科学家能够远程操控自动驾驶船只,其操作原理与无人机相同。该解决方案不仅创造了测绘远离航行路线的海床的可能性,还能节省经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专家估计,为了实现到2030年完成至少80%海床测绘的目标,我们需要以下资源:动员一支由50艘船只组成的船队,专门用于海底测绘;在更多自动驾驶船只上安装声纳;政府和公司上传各自已经存档的制图数据。
根据专家预测,该项目总资金需求为50亿美元。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拉比宁表示,将在2023年建立一个全球监测系统,该系统将每年报告测绘的进展情况并明确下一步工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成立于1960年,协调海洋测绘、海洋健康监测和海啸风险预防等全球计划以及众多科学研究项目。
CNN报道,2021年10月2日,美国一艘海狼级核动力潜艇“康涅狄格号(SSN-22)”在中国南海撞上“一个未知的海山”,导致“康涅狄格号”搁浅,并造成11位机组人员受伤。美国专家对核潜艇出事的一个解释是由于海底地形的复杂。
地球物理学教授戴维·桑德威尔称,世界上三分之一的海上贸易都经过南海,但该海域测绘出的海底面积不到50%。美国海军至今也无法确切说明康涅狄格号撞击海山的具体位置。
据桑德威尔表示,核潜艇使用声呐可以辅助探测地形,但由于“噪音很大”,会使核潜艇暴露自身的位置。
尽管美国公开了核潜艇事故后的处理结果,但回顾整个事件,美国在碰撞发生五天后才发表了第一份公开声明。直到去年11月初,即事件发生近一个月后,才披露康涅狄格号撞上海山的事实。
美国海军官员辩解称,推迟发布声明是要确保受损潜艇的安全,并确保按照操作安全对事件进行彻底调查。
新华社报道,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曾表示,美方作为当事方,应详细澄清事故有关情况,包括事故发生的具体地点、美方航行意图、事故详情、到底碰撞了什么、是否造成核泄漏、是否破坏了当地海洋环境等。
(编辑: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