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工作无国界 巴拉圭与巴西奏响跨国通勤“交响乐”
发布时间: 1761182615168 评论:0 发布时间: 1761182615168

国际友谊大桥。巴拉圭《最新时刻报》

【南美侨报网编译边慧报道】在巴拉那河(Río Paraná)上的太阳尚未升起时,行人和车辆就已排起长队,准备穿过连接巴西伊瓜苏市(Foz de Yguazú)与巴拉圭东方市(CDE)的国际友谊大桥。他们从巴西前往巴拉圭不是去散步或购物,而是上班。东方市每天迎接跨越边境谋生的巴西人超过6200人次。巴拉圭《最新时刻报》近日对该现象进行了介绍,文章摘编如下。

巴西国家地理与统计局(IBGE)的普查数据显示,伊瓜苏市3.21%的劳动者主要在东方市工作。巴西巴拉那州每日有逾6200人次跨境谋生,使其成为巴西跨境劳动力最多的州。这个可能在众多人口普查数据中被忽略的数字,揭示了这个三国交界地区的现实:在这里,跨越边境如同呼吸般自然。

从东方市前往伊瓜苏市的情况也是如此。成千上万的巴拉圭人每天凌晨2时至3时就出发前往巴西,从事建筑和商业等领域的工作。在国际友谊大桥周边区域,商贩多为巴拉圭人,他们出售食品和服装等产品。遗憾的是,巴拉圭方面没有关于这种劳工流动的官方数据。

据悉,国际友谊大桥于1965年通车,是该地区经济命脉的交通要道。每日有逾4万辆轿车、巴士、摩托车及卡车穿行其间。清晨时分,这里的交通便演变成一场由鸣笛声、边境通关指示以及向司机兜售咖啡或奇帕面包卷的叫卖声共同编织的交响乐。

对伊瓜苏市的居民而言,这座桥梁的交通情况已是日常风景。34岁的拉斐尔·拉米雷斯(Rafael Ramírez)在排队过桥时表示:“我在东方市的电子商店工作5年了。虽然我是巴西籍,但父母是居住在伊瓜苏市巴拉圭聚居区的巴拉圭人。我早上6时出门过桥,赶在店铺开门前抵达。虽然辛苦,但那边机会更多,而且收入更可观,因为我们领的是美元薪水。”

在巴西其他州,劳动力流动主要发生在各市之间,而在巴拉那州的伊瓜苏市,工作机会却在巴拉那河对岸。在巴拉圭的商业领域,巴西人因精通葡萄牙语且能自如接待来自巴西和阿根廷的持续客流而备受青睐。

IBGE的数据显示,巴西约有3.2万人在境外就业。对巴拉那州而言,边境就业并非例外,而是常态。从圣特雷齐尼亚·德伊泰普(Santa Terezinha de Itaipú)到瓜伊拉(Guaíra),该州西部各市镇的人口流动如同穿越街区般频繁。

在国际友谊大桥附近,边境远非一道分界线,而是构成社会经济的纽带。巴西人、巴拉圭人和阿根廷人在同一工作、消费和共处圈中交织相连。在集市上,口音交织难辨;在咖啡馆里,语言混杂交融;在家庭中,国籍界限逐渐模糊。

然而,这种往来并非全然和谐。缺乏统一的劳动法规、薪资差异和法律不确定性影响着许多每日跨境的劳动者。有些工作以现金支付且无合同保障;有些则以瓜拉尼(巴拉圭货币)结算,迫使工人每日精打细算以平衡雷亚尔(巴西货币)开支。

当暮色降临,阳光映照在巴拉那河上,人流开始逆转,劳动者们踏上归途。灯光照亮的桥梁化作一条光带,连接起两座城市、两种经济体、两种生活方式。伊瓜苏市与东方市不仅是邻里,更是同一幅劳作、坚韧与希望画卷的两面。

责任编辑:毛伯贤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