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索利斯介绍洪都拉斯海洋环境保护成果。洪都拉斯《论坛报》
【南美侨报网编译乔莯报道】在近日召开的2024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6)缔约方大会上,洪都拉斯森林保护研究所(ICF)负责人路易斯·索利斯(Luis Solís)向与会代表详细介绍了洪都拉斯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功案例。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洪都拉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洪都拉斯《论坛报》2日报道,索利斯在会上宣布,洪都拉斯已成功实现“30×30海洋保护”(conservación marina 30×30)目标,即在2030年前保护30%的海洋区域。当前,工业捕捞对海洋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破坏,并损害了沿海居民的权利。《洪都拉斯领海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特别法》明确赋予洪都拉斯对距离海岸线12海里海域的完全主权,并规定这一海域将专门用于手工捕鱼,全面禁止工业捕捞。这项法案的实施被视为海洋保护的全球典范。
索利斯指出,与其他国家选择延长目标实现时间的做法不同,洪都拉斯积极探索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并鼓励民众参与。前述特别法获得了广泛支持。许多人自发行动起来,通过个人参与或社区合作,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资源(如海水、海洋生物、海上航线和海底资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越来越多的民众认识到,实施环境保护措施不仅能够促进生态平衡,还能改善渔业社区的权益。
索利斯补充,洪都拉斯在陆地生态系统保护方面也取得了进展,政府正在通过一项名为“森林保护区”(Zona de Protección Forestal)的法案对相关林地区域进行保护。
数据显示,自2022年以来,洪都拉斯已宣布建立193个新的微流域,现又新增945个微流域,为总计78.5801万人保障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