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军近日在加沙城启动下一阶段军事行动,将加沙民众推入更深的困境之中。
新华社报道,加沙地带遭轰炸后的现场有多惨烈,或许救援人员最清楚。
现年32岁的民防部门工作人员马哈茂德·马吉迪·哈苏纳穿着橘红色安全背心,无数次赶往轰炸后的废墟现场,闻着硝烟和尘土的味道,听着呼救的声音。生与死就在一线间。
“在多次轰炸中,我失去了亲人,目睹了整个街区被夷为平地。我很清楚,早到现场一分钟或者多逗留一分钟,都意味着或许能多救出一条生命。”哈苏纳说。
以色列对加沙地带持续严酷封锁,救援人员因此缺乏设备和燃料。此外,道路严重损毁或以军持续轰炸,现场难以接近,这都让一场场与时间的赛跑充满无力感和遗憾。
很多时候,救援人员竭尽所能,等来的却是同胞被宣告死亡的消息。很多救援人员说,但凡有合适的装备,就能救活更多人。
哈苏纳清晰记得在加沙城执行的一次任务。以军空袭后他抵达现场,听到废墟下传来孩子微弱的呼救声。那是个名叫易卜拉欣的男孩,救援队竭尽全力想把他救出来,但狭小的空间和缺乏专业设备阻碍了行动,孩子最终不幸离世。
“我能听到他的呼吸越来越弱,每一分钟都令人痛苦。”哈苏纳面色沉重。
艰难钻进遇袭建筑废墟、匍匐前进接近被困人员、切割被挤压在一起的水泥板……救援需要勇气,更需要力气。然而,加沙地带严峻的人道主义局势,让救援人员难以吃上一顿饱饭。
加沙地带民防部门发言人马哈茂德·巴萨勒透露,饥饿和体力透支增加了救援人员现场作业的风险。“有时我们连续工作超过16小时,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食物,可我们知道,有人在黑暗中等待着我们。”他说,“饥饿影响专注力和行动能力,但我们已经学会了适应。”
战火中,救援人员是生命的守护者,但他们的生命也同样受到威胁。哈苏纳位于加沙城的住所曾遭到轰炸,每天清晨他告别怀孕的妻子时,不知道等待他的将是什么——废墟可能继续坍塌,遇袭地点可能再次遭到轰炸。
类似的感受对于加沙城民防部门负责人拉伊德·达赫尚来说已经司空见惯。“每次出门工作,孩子们都会问我今天能否回来。我无法向他们保证。”
日复一日的救援工作给救援人员造成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创伤。巴萨勒说,反复目睹血腥、暴力、死亡的场景给很多民防工作人员留下心理创伤,他们急需心理健康支持,“但拯救生命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我们的工作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项人道主义事业和一份责任。”哈苏纳说。
拯救生命的加沙救援人员不惜舍弃自己,流离失所的加沙民众也“只想留在自己的故土”。
大陆央视报道,一些巴勒斯坦民众表示,他们已经不知道该去哪里,更不知道战争何时才能结束。
流离失所者卡迈勒·阿卜杜勒·卡迪尔说:“他们想占领加沙,难道不是已经占领了吗?让平民们留在家里,然后实施军事管制,可为什么让我们流离失所,这有什么意义?我们还能去哪里?我们之前就曾流离失所,然后发生了什么?只有一而再、再而三地流离失所。这场战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近日,以军曾发布消息称,将向加沙地带运送帐篷及其他避难用物资,以便在以军展开旨在接管加沙城的军事行动前让当地平民往南撤离。对此当地民众纷纷表示,他们不需要以军提供所谓的“服务”,只想留在自己的故土。
流离失所者卡迈勒·阿卜杜勒·卡迪尔说:“如果我被迫离家逃难,即便你在其他任何地方给我个地方住,我能开心吗?不会的。我要留在我的故土,我的国家,我宁可在自己的国家里住帐篷,也好过去伊斯坦布尔住公寓。”
流离失所者努曼·哈马德说:“我们不要以军提供任何东西,我们只要他们把我们带回离开的故土,别的什么都不需要。这样的行为只是在鼓励那些让人流离失所的军事行动,对我们来说,这不是什么服务。如果以军想要服务我们,就该先把土地和住所还给我们,然后再通过各种组织和民间机构给我们提供帐篷,这没问题。”
责任编辑:含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