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挽救濒危鸟类 美国夏威夷空投“绝育雄蚊”
发布时间: 1753867212565 来源:南美侨报网综合 评论:0 发布时间: 1753867212565

美国夏威夷濒危鸟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科学家近日启动一项保护计划,通过无人机投放“绝育雄蚊”,旨在遏制致命的鸟类疟疾传播,挽救包括毛伊鹦鹉嘴鸟与冠蜂鹊等特有物种免于灭绝。

长沙《潇湘晨报》报道,这项项目由“非蚊而鸟”(Birds,Not Mosquitoes)联盟主导,科学家近期用长约2.4米的无人机进行投放数千只绝育雄蚊测试,该无人机单次最多投放可达2.3万只蚊子。投放技术采用生物可降解的纸浆胶囊装载,每个胶囊内含约1000只雄蚊,置于无人机底部的温控箱中。当无人机抵达目标区域后,胶囊从空中投放至森林地面,为蚊子提供临时栖息空间,待环境条件适宜时即可自然释放。

夏威夷特有蜂鹊曾是当地森林中常见的美丽鸟类,但如今50余个亚种中仅存17种。鸟类疟疾和鸟痘病毒是导致其种群锐减的主要原因,其中蚊子的传播最为致命,威胁着蜂鹊最后的栖息地。

目前,毛伊鹦鹉嘴、山羽雀、冠蜂鹊等珍稀鸟类已处于功能性灭绝边缘。夏威夷鸟类保育主任克里斯·法默表示:“许多鸟类被蚊子叮咬一次就会死亡。”

新华社报道,那么,投放“绝育雄蚊”为什么能阻止这场灭绝危机呢?

因为这些被投放的“绝育雄蚊”身份非常不一般——它们是科学家通过不相容昆虫技术培育的雄蚊,不会叮咬,携带沃尔巴克氏菌。这一细菌导致这类雄蚊与野生雌蚊交配后雌蚊产下的卵无法孵化。通过持续、大规模释放这种雄蚊来抑制蚊子繁殖,野生蚊子种群数量将逐步下降。

其实,一年多前,夏威夷当地的环保组织就开始用直升机投放蚊子。如今,使用无人机是考虑到安全性更高、成本更低,并且当投放过程中遇到强风和不可预测天气,无人机在部署时间上有更大灵活性。

“以蚊杀蚊”的招数真的有效吗?

一些科学家认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在法默看来,至少需要等待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看到投放蚊子的策略以及不相容昆虫技术是否有效。

但他们仍然有信心,因为同样的方法曾经奏效。据美国沃克斯网站报道,通过不相容昆虫技术培养的携带沃尔巴克氏菌的“绝育雄蚊”已经在全球部分地区投放,并且有记录显示这些地区登革热等疾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

法默说:“研究不相容昆虫技术的初衷就是为了人类健康。”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禽疟疾专家马姆·基尔帕特里克认为,在夏威夷投放蚊子的最终目标并非彻底消灭携带禽疟疾的蚊子,因为这大概率是无法实现的,除非科学家们能一次性培育并投放数百万甚至数十亿只蚊子。科学家们目前的计划是定期并且无限期地将这种雄蚊投放到栖息着极度濒危鸟类的森林中。“这是拯救我们现存大多数鸣禽的最后机会。”法默说。

责任编辑:含叶

责任编辑:含叶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