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离开家乡,漂泊在外,需要面对各种磨难与挑战。早期的华人在海外谋生并不容易。在北美洲、欧洲和澳洲,早年的华侨只能从事一些白人不愿意干的行业,如制衣、洗衣、理发、餐馆和杂货销售等。这些行业当年被比喻为菜刀、剪刀和剃刀的“三把刀”唐人街经济,很长时间是“华人经济的生命线”。
时至今日,华侨华人的职业选择日益多元,但仍有众多人在中餐烹饪、缝纫制衣以及发型设计领域继续耕耘。近日,多位“三把刀”从业者讲述了他们如何将职业发展作为自身传承文化、展现创意的舞台。
海外新中餐吸引“新”食客
中新社报道,1998年元旦,美中餐饮业联合会主席胡晓军在芝加哥唐人街开起第一家“老四川”餐厅。那时唐人街还没有专门的川菜馆。为让顾客了解川菜,他把与菜谱有关的历史故事翻译成英文,培训服务员为客人一一介绍。
“我给华文报纸撰稿介绍中餐,参加芝加哥电视台的美食节目,为观众讲解中国菜。每周一次,两年没有间断。”在胡晓军看来,中餐的味道是根,中餐的文化是魂。“文化牌”作用明显。据胡晓军介绍,起初,“老四川”餐厅的中国食客占比更多。现在,餐厅80%的食客是外国人。
胡晓军说,以往的中餐业者受食材、调味料、烹饪技艺等方面的限制,难以满足食客口味。新一代中餐业者在语言、知识、文化、管理、烹饪技术等方面有很大提升,市场也得以拓展。
“老四川”取得成功后,胡晓军开起“老湖南”“老北京”“老上海”“老云南”等系列餐馆。各个餐馆菜系虽不同,但设置菜单时都遵循四个原则。“菜单中既设传统菜肴留住老移民的家乡味,又引入中国流行菜吸引年轻食客,还保留早期的美式中餐吸引本土顾客,同时定期推出新菜品。”胡晓军说。
目前,“老四川”餐厅已在美国开设17家门店,还有8家正在筹备中。胡晓军说,希望用中餐温暖各国食客的胃,拉近各国民众的心。
新一代发型师:将东方雅韵转化为潮流
从2004年开始,肯洲美发学院院长王敏在中国广州、马来西亚槟城等地开办美发培训课程,招收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员。
在王敏看来,老一辈发型师吃苦耐劳、敢闯敢拼,新一代发型师更具品牌意识与国际化视野。
王敏常年往返于中国与欧洲。她表示,新一代发型师更能适应不同客户的需求。亚洲人发质偏硬,发色更黑,头发切面呈圆形故发质更为直顺;欧洲人的头发柔软纤细,多呈波浪状;非洲人头发切面呈扁平状,头发更为卷曲。越来越多的发型师根据头发的自然特性进行剪切、烫发或染发,以达最佳效果。
“发型师要具备对时尚潮流的敏锐触觉,并能将这些潮流转化为引领风尚的力量。”王敏说,汉语热兴起时,俏皮活泼的“哪吒头”与东方雅韵的“黑长直”受到大众喜爱。对发型师来说,理解发型背后的文化意义,结合顾客的个人特点和时尚需求,创造出既符合潮流又不失个性的发型已成必修课。
墨西哥华商:广州拿货保证服装品质
“中新经纬”客户端报道,8年前,一句西班牙语也不会说的周兆曼踏上墨西哥土地,接手家里的服装生意。通过适应当地市场环境、迎合本土需求,他的服装产品逐渐站稳脚跟。
中墨的文化差异也是影响海外生意的重要因素。周兆曼发现自家服装产品的整体风格、颜色等并不适合墨西哥本土人,故而销量一直低迷。于是周兆曼尝试走近本地人的生活,了解墨西哥人的审美品味和穿衣特点,再反馈给制衣厂。比如,墨西哥女性更偏爱颜色鲜亮的衣服,相较于含蓄内敛的中式女装,墨西哥女装在风格上更加大胆独特,与热情奔放的墨西哥文化相得益彰。通过慢慢调整,生意才有了起色。
周兆曼称,YIMAI以女装为主,相较于墨西哥本土品牌更强调服饰的时尚属性,因而在服料的选择上会更加考究。不过很多面料在墨西哥比较少见,周兆曼选择在中国广州生产服装,以保证产品品质。
如今,周兆曼的服装品牌YIMAI的线下店铺开在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周边商业云集,门店销量较大。除了城中心的这一家店铺,周兆曼也在附近街道开了5家店进行库存处理。
除此之外,周兆曼还开设了网店。2023年4月,YIMAI入驻SHEIN,并在当年四季度取得了不错销量,其中单日最高营业额有200余万比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