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华人女作家聂华苓21日在美国艾奥瓦州(又译:爱荷华州)家中去世,享年99岁。她的次女王晓蓝发布消息称,母亲“走得很安详,没有太多痛苦”。
享有世界声誉 曾被提名为诺奖候选人
中国侨网报道,聂华苓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等多部作品,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等语言;1990年,她的小说《桑青与桃红》英文版获颁“美国书卷奖”。聂华苓在《三辈子》一书的自序中写道,“我的母语就是我的根,是我可以抓得住的根。”
聂华苓1925年出生于中国湖北,1949年移居中国台湾。1960年,她加入雷震创办的《自由中国》半月刊担任艺文版主编,直至该刊被迫停刊。后来,聂华苓应作家台静农邀请赴台湾大学任教,随后又应徐复观邀请在台湾东海大学任教,与作家余光中共事。
1963年,聂华苓与美国作家、学者保罗·安格尔在一场酒会相识,隔年定居美国,任教于艾奥瓦大学(又译爱荷华大学),两人于1971年结婚。
聂华苓与保罗·安格尔最广为人知的是两人于1967年创办艾奥瓦大学“国际写作计划”,自1967年起,该计划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家提供了交流学习空间。因为这项国际写作计划,夫妻俩家中的客厅被誉为“世界华文文学沙龙”。数十年来,超过1000名作家从世界各地前往艾奥瓦,大陆作家莫言、汪曾祺、王安忆、毕飞宇,以及台湾的痖弦、陈映真、白先勇、林怀民、郑愁予等诗人和作家都曾参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尔罕·帕慕克、切斯瓦夫·米沃什、谢默斯·希尼也都曾参加过这一计划。
武汉《湖北日报》报道,1976年,世界各国300多名作家联合提名安格尔和聂华苓夫妇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称他们是“实现国际合作梦想的一个独特的文学组织的建筑师”。
作家迟子建曾说过,是聂华苓“最早为新时期中国文学中最为活跃的作家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口”。
汪曾祺曾在文章中提到他1987年9月至12月在艾奥瓦大学参加“国际写作计划”时所遇到的种种有趣细节。在那里,汪曾祺与各国、各地区作家共同写作、交流、联谊,留下中外文学交流的一段佳话。王安忆也曾详细分享过1983年她与母亲茹志鹃以及吴祖光等人一起参加“国际写作计划”时所感受到的难忘经历、所思所想,并将这次经历视作自己创作道路上的一个关键点。
2022年夏天,聂华苓创办的艾奥瓦大学“国际写作计划”迎来新一批客人,中国作家春树、七堇年数次上门拜访,并以文字定格这珍贵的相遇。春树撰文称:“几次相聚,聂老师从书里的传奇成为我们身边亲切的长辈。但传奇就是传奇,她瘦小的身躯中蕴含着无穷的能量,带给我们关怀和爱。”
生前多次回故乡 对家乡情感深厚
作为从湖北走出的文坛大家,聂华苓对家乡情感深厚。
聂华苓从小住在汉口两仪街(今洞庭街)。1978年,她首次从海外回到故乡,看到武汉的巨大变化惊喜不已。在回忆录《三生影像》中写道:“我终于回到大江上的家乡了。长江的水和30年前一样地流,江汉关的钟和30年前一样地矗立……”
1980年5月,聂华苓与保罗·安格尔一起,再次重返家乡,在武汉的7天,聂华苓夫妇一行会见亲友,举行了两场报告会,并参观大江书画社、国棉二厂、编钟展览,观看了楚剧、汉剧表演,行程十分丰富。
在聂华苓的家乡广水,建有聂华苓文学馆。馆内展陈面积约1800平方米,陈列展出聂华苓亲自挑选并捐赠给家乡的照片、图书、文献、实物等近3000件,是展示聂华苓文学成就、收藏聂华苓研究资料最权威的文学馆,馆名由作家王蒙题写。
各地缅怀“文坛永远的母亲”
得知聂华苓逝世消息后,不少人第一时间前往聂华苓文学馆表示悼念。
“聂华苓打开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之窗,架起了改革开放初期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她虽已永逝,但她的文学精神已通过各个经纬度的语言,传达给全世界广大读者。”聂华苓文学馆发起创办人杨建忠说。
“2019年夏我在爱荷华访学,聂华苓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帮助。离开爱荷华前,已经94岁高龄的老人家一定要请我去餐厅吃饭,那份恩情铭记一生。”曾经在聂华苓身边调研求学3个月的青年学者汪亚琴,听闻聂华苓离世消息,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本打算年底发表一组文章庆祝老人家100岁生日,不想成了永远的遗憾”。
台湾《文讯》杂志社21日晚间在社交平台发文写道,“送别文坛永远的母亲”。文章还引用聂华苓的话,“我是一棵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
文章追忆聂华苓对国际文化交流的贡献时提到,她被众多作家誉为“文坛永远的母亲”“世界文学组织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