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19日以3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瑞信,试图平息市场动荡。与此同时,欧洲中央银行和美国、日本、英国、瑞士和加拿大等国央行罕见地联合行动,以增加美元供应。但正如德国电视一台20日所说,“市场根本不想吞下各国央行和瑞士当局给的镇静剂”:亚洲股市20日普遍下跌,欧洲股市早盘没有企稳迹象,晚上,美股盘前跌幅瑞信为58%,瑞银为7.3%。“一个有167年历史的金融机构消亡,标志着全球银行业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新时代。”英国《经济学人》20日评论道。
瑞士通讯社19日报道,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FINMA)已批准瑞银收购陷入困境的瑞士信贷。瑞士联邦主席阿兰·贝尔塞表示,“接管是恢复信心的最佳解决方案”。但路透社称,瑞信董事长莱曼感到沮丧,因为他的银行被证明无法从一系列丑闻和亏损中恢复过来,他称19日是“历史性的、悲伤的一天”。
市场对这次收购的第一反应并不好
瑞士政府表示将提供逾90亿美元,以弥补瑞银收购瑞信可能蒙受的部分损失。在收购达成后数小时,包括美联储和瑞士央行在内的一批央行宣布扩大美元互换额度,缓解瑞信被收购及全球银行业承压的情况下,对家庭和企业信贷供应造成的负面影响。
德国《斯图加特新闻报》20日评论说,较大的瑞银集团对瑞士第二大银行瑞信的收购是过去15年来欧洲最重大的银行合并,意味着拥有167年历史的瑞士信贷的终结,“瑞士政府希望重获信任”。
英国《金融时报》分析,今次交易有助巩固瑞银作为全球最大财富管理公司的地位,合并后的公司将在全球拥有5万亿美元投资资产,业务遍及美国、欧洲、中东和亚洲。
然而,市场对这次收购的第一反应并不好。美国CNBC网站20日称,亚太股市早盘大都下跌。“银行股再度被恐慌性抛售”,德国电视一台20日称,欧洲股市早盘没有企稳迹象,甚至没有缓解反弹的迹象——相反,德国DAX指数在交易开始后急速下跌。
报道称,金融危机的不愉快记忆被唤醒。市场人士称,央行的协调行动也是一个危机信号,毕竟,此类行动上一次出现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再之前就是金融危机时期。现在似曾相识的一幕向投资者传达的信息就是:情况很严重,保持警惕。
“僵尸消失,但怪物诞生了”
为什么市场对瑞银收购瑞信不看好?首先是因为收购后,瑞信超过170亿美元的高风险债券面临清零风险,投资者恐慌情绪加速蔓延所致。
此外,市场对收购的前景疑虑重重。美国《华尔街日报》提到,瑞士监管机构的紧迫感源于瑞信日益恶化的状况。知情人士透露,该行上周每天面对高达100亿美元的客户资金流出。
接下来,瑞信可能面临残酷大裁员,路透社称,仅瑞信苏黎世总部裁员人数就可能高达1万人;而瑞银可能因为收购面临反垄断调查。
“僵尸消失,但怪物诞生了”,瑞士《新苏黎世报》20日评论说,尽管瑞士现在已经摆脱了一家僵尸银行,但它醒来时会看到一家巨型银行——“怪物”。据路透社报道,在这个经济严重依赖金融的国家,瑞银和瑞信持有的资产总额高达瑞士GDP的140%。收购文件显示,这两家公司将获得瑞士政府和央行约2800亿美元的支持,相当于瑞士GDP的1/3。《新苏黎世报》称,针对新的瑞银——“大到不能倒”的说法又回来了,这会产生可怕的后遗症。
投资屡失误金融海啸“赢家”倒下
美国《华尔街日报》分析称,瑞信本是全球金融海啸的“赢家”,却没有专注银行架构改革,反而将大量资源投入高风险业务,结果因连串投资失误和丑闻打击投资者信心,最终在新一轮银行业危机中倒下。
全球金融海啸期间,瑞银接受瑞士政府约53亿美元资金救急才避免破产,瑞信则拒绝当局援助,还成功筹集约90亿美元资金。不过,瑞银其后关注精简投资银行业务,将重心转向更稳健的财富管理;瑞信却更加关注杠杆融资、证券交易和高风险债券等,更主动为投资银行业务加码,希望争取短期利润。
“亚洲版”的警惕在升高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赵永升20日表示,瑞银在瑞士政府的直接“背书”下与瑞信达成并购协议,可以认为此次瑞信危机暂时宣告结束。不过,这次危机已经给瑞士银行业,乃至整个欧洲大陆国家的银行体系和金融体系敲响了警钟。
《日本经济新闻》20日称,瑞银收购瑞信,表明硅谷银行破产在引发全球性重组。法国外贸银行认为,金融动荡的影响目前相对较小的亚洲市场“也很难说不会进一步受影响”,对硅谷银行和瑞信的“亚洲版”的警惕似乎突然升高了。
赵永升认为,瑞信危机和硅谷银行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并不大。具体来看,与这两大银行有直接业务往来的中国相关机构都已在积极采取紧急的防范和阻断措施,“相关事件不会有太大的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