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早上8时30分(北京时间,下同)开展就到了,就是奔着《清明上河图》来的,今年百年大展真不错!”北京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外,刚结束观展的一对老年夫妇连连赞叹。
香港中通社报道,10日,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100周年。这座建成于1420年、见证了中国明清两代王朝兴衰的紫禁城,于1925年作为博物院对公众开放。为纪念这一历史时刻,“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下称:“百年守护”展)于9月30日在午门展厅对公众开放,连日来吸引大批观众“进宫”大饱眼福。
展览分为“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3个单元,精心遴选200件(套)文物,呈现故宫百年发展脉络。其中,“镇馆之宝”《清明上河图》时隔十年再度全卷展出,与《伯远帖》《五牛图》等重磅珍品共同亮相,部分展品限期展出。展览将持续至12月30日。
观众参观、拍摄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中新社
成都“红星新闻”报道,11日多名刚刚参观完“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的观众表示,他们有些人在故宫开门前两个小时就提前来排队“顶门”,由于观众较多且单向参观,因此绝大多数观众亲眼看到《清明上河图》需要至少排队3小时,但看画的时间也仅有一两分钟。
李女士11日表示,她是上午8时到故宫正门排队的,当时距离开门时间还有半个小时,但是在她前面已经有不少人在排队“顶门”了,“保安给我说最早的观众6时左右就来排队了,大家主要还是为了看这几幅名作而来。”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次公开展出,已经是在十年前的2015年,当时的“石渠宝笈特展”上曾展出该画。
“2015年的时候我就来看过,这次是时隔十年再来看这幅画。”作为一名文物爱好者,曹先生11日在故宫午门下说,他刚刚看完展览,“现在的影印技术其实已经非常先进了,能够把绘画作品清晰地呈现在书本上,但是我们之所以还要排着长队来看真迹,一个是为了感受文物的气场,还有就是真迹的细节更丰富,也更有可看性,相比于印刷作品,更有一种气场。”
北京《中国青年报》报道,故宫百年展现场有一段导语如是写道:“几经风霜,数代旧藏辗转重归,廿万珍藏陆续入库,文物体系日臻丰满。‘五牛’奋蹄,‘清明’繁景,凭修复师妙手重焕生机。古法承技,丝缕不紊;旧殿续修,断瓦得连。既延物命,匠心惟传……今之紫禁,一座永恒的文化殿堂。守之者,传之者,皆寓山河万年。”
这段文字,既是对故宫百年历程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期许。从皇家私产转变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瑰宝,从封闭的宫殿群演变为开放的文化空间,故宫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名片。
如今“文博体验游”愈发成为中国年轻人的旅游首选,文化遗产背后的“守护”是打动他们的关键。在新一代守护者和热爱者的接力下,“活的故宫”下一个百年传奇继续被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