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包挂”成为消费新宠 潮玩经济解锁“Z世代”消费“密码”
发布时间: 1757671945811 来源:南美侨报网综合 评论:0 发布时间: 1757671945811

最近走在街上,可以发现不少年轻人的背包上挂着各式各样的配饰,从可爱的毛绒玩偶到各地的特色文创,小小的“包挂”成为年轻人的“个性宣言”和行走的“实物表情包”。

综合大陆央视报道,眼下,各种新潮可爱的小配饰成为不少人背包上的“包搭子”。从毛绒玩偶到文创挂件,人们的“包搭子”五花八门,有的还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湖南长沙,出名的臭豆腐、辣椒炒肉等特色美食包挂火出了圈。而在湖北,一只头上长着“大蒜”的“蒜鸟”包挂也迅速走红,线上线下都一度卖断货,成为当地年轻人背包上的“行走表情包”。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包挂正在培育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在广东东莞,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从版权授权到渠道分销,“小包挂”生态日趋完善,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东莞一家玩具生产企业推出了一款自主设计产品。今年“六一”前上市,2万只小包挂在线上3天就售罄了。工作人员介绍,这款包挂潮玩公仔还结合了AI功能,增加了它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链接。在包挂潮玩这个细分赛道上,东莞另一家初创型的潮玩企业,以设计创意出了圈,甚至远销海外。

谈到购买包挂的原因,消费者杨女士表示,“包挂”代表着个性化的表达。心情好的时候喜欢挂可爱一点的,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挂文字牌。

如果说,部分年轻人是用包挂“传递心情”,那对另一些年轻人而言,包挂更像生活里的“温暖调味剂”。

消费者陈女士说一些带着地域印记的小物件,让日常奔波多了份念想。“我觉得这些挂件就像一个移动的纪念册。因为我们有时候日常通勤或者外出的时候,有这种温情的小物件,也能够缓解我们的焦虑。”

消费者刘柳说包挂有时候也会成为识别彼此的“小暗号”。“挂件,是有社交属性的,特别是大家在一起讨论,你抽到什么款,我喜欢哪个款,包括娃衣哪个搭配好看。还有各种各样的周边,大家都会有,一眼能认出来彼此的感觉还是蛮奇妙的。”

这种因包挂产生的社交联结,在年轻群体中并不少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认为,这背后是新一代消费群体带来的消费逻辑转变,包挂的流行既体现了情绪性消费的兴起,也催生了新的社交模式。

从单个消费者的“小偏爱”,到成规模的“包挂文化”,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表示,包挂的流行恰好踩中了两种不同的消费逻辑,既顺应了商业品牌的新玩法,也契合了年轻人的消费观。在欧阳日辉看来,小挂件要做成大产业,核心还是要扎根年轻人需求,紧跟市场变化。

责任编辑:李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