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国界的,不只是茶叶,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如果你曾去过中国的茶馆、印度的街头小摊、吉尔吉斯斯坦的高原,你一定会发现:尽管大家来自不同的民族,说着不同的语言,却被一种共同的“日常”悄悄连接着——那就是茶。
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多边交流中,茶从来不是外交桌上的配角,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传递着友好、热情与信任,也是一种用来拉近彼此心理距离的方式。
今天,从一杯茶开始,穿越上合组织的十个成员国,感受茶背后的故事与性格。
中国|“国饮”中的礼、禅与哲思
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
无论是清新甘润的绿茶,醇厚温润的红茶,岩韵十足的乌龙茶,还是“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白茶,中国的茶类丰富到足以开一门大学课程。
茶于中国,不只是饮品,更是礼数、禅意、医理、哲思的结合体。
从唐代《茶经》到宋代点茶,从明清文人的品茗清谈到今日仍活跃在潮汕、闽南等地的功夫茶与盖碗泡,中国茶艺的发展脉络绵延不绝,早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待客礼仪中的温润象征。
如今,在上合组织框架内,中国多次举办茶文化交流活动。中国的茶艺师们带着茶叶、茶具、茶语,走入各成员国的文化节、展览馆,茶成了打开跨文化交流的一把钥匙。
俄罗斯|茶炊还在沸,万里茶道飘香
俄罗斯人喝茶讲究热,为此还发明了独特的饮茶工具“俄式茶炊”,这种制作精美的烧水壶也是该国茶文化的标志。传统上俄式茶炊用木柴、煤炭等作为燃料,现代俄式茶炊多为电加热式。
莫斯科全俄装饰艺术博物馆展出的产于19世纪的俄罗斯精美茶炊。中新社
中俄茶文化交流始于17世纪末。当时,随着俄市场对茶叶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商人抓住机遇,打通了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北达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茶叶贸易之路。这条超过1.3万公里的商道被后人称为“万里茶道”。现在,中俄之间的茶香往来依然不断,这条古老的茶道也在时代中焕发新生。
哈萨克斯坦|“倒半杯茶”的礼数
哈萨克斯坦以饮红茶为主,常佐以牛奶调饮。无论是日常餐叙、家庭聚会,还是节庆盛典,热茶始终不可或缺。即便在最简朴的牧民家中,也必有一壶热茶温火以待。
当你走进当地人家中做客时,主人会奉上一杯只装了一半的茶。千万别误会,这并非怠慢,而是名为"syi-ayak"的传统敬客礼仪,表达了对客人的尊重,也传递着主人随时准备为你续杯的热情。
这种独特的本土茶文化,也激发了哈萨克斯坦人对不同茶饮传统的好奇。有媒体报道,在2018年,7位哈萨克斯坦人和1位吉尔吉斯斯坦人为品尝和学习印度茶的传统冲泡方法,骑着摩托车组成“喝茶小队”,在三周内行驶了六千多公里的路程,穿越印度、尼泊尔,品尝了数十种茶,体验了不同的茶文化。
吉尔吉斯斯坦|库尔玛茶,雪山中的能量源
在17世纪至18世纪,茶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吉尔吉斯斯坦,当地人发明出一种独特饮品,他们将绿砖茶捣碎后与盐、牛奶、面粉混合,再用油煎制,制成高热量的“库尔玛茶”,这种茶至今在偏远高山地区仍十分流行,尤其适合在寒冷雪地中补充一天的能量。
不过,茶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意义远不止驱寒,它早已融入社会肌理,成为沟通情感、联结人心的纽带。无论是居家、赴宴还是去茶馆,茶都是吉尔吉斯斯坦人四季不离的饮品。当地人所有重要场合——如生日、婚礼、纪念日等,都始于一杯茶,也终于一杯茶。
正是基于这份以茶会友的传统,2022年,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边境村庄的长者们举行了多场“友谊茶会”,两国老人们围在一起喝茶、吃抓饭,联络了感情,增进了理解。
塔吉克斯坦|茶馆是社交场所,也是外交礼物
绿茶是塔吉克斯坦的“国饮”,而茶馆则是当地人心中的社区中心,人们在这里聚集聊天、举办婚礼。
在这里,茶馆既是社交空间,也作为文化象征走出了国门。塔吉克斯坦曾在对外交流中选择“茶馆”作为礼物,分别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市和奥地利克恩滕州克拉根福市建造了具有传统风格的塔吉克茶馆。把茶馆选为外交礼物,这或许是对“茶文化”的最深致敬。
位于美国的博尔德杜尚别茶馆。来源:该茶馆官网
乌兹别克斯坦|“一天八顿茶”,不是夸张
如果说“早中晚各喝一顿茶”已经很频繁,那么在乌兹别克斯坦,这种频率翻倍也不为过。有网友如此形容乌兹别克斯坦的茶文化:
早餐配茶。
早餐后喝茶。
早餐和午餐之间喝茶。
午餐配茶。
午餐后喝茶。
下午3点喝茶。
晚餐配茶。
晚餐后喝茶。
睡前喝茶。
客人已经走了,泡茶吧。
绿茶在乌兹别克斯坦是主流,该国饮食中脂肪含量较高,而绿茶被视为消腻良方。不过在首都塔什干,人们更偏好红茶。据当地媒体报道,2025年1月至6月,乌兹别克斯坦进口茶叶1.5万余吨,其中1.2万余吨来自中国。
来源: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公关中心旅游信息网站“Uzbekistan.travel”
印度|玛萨拉茶:街头的“社交纽带”
走进印度的大街小巷,你总会被一股辛香扑鼻的热气吸引,那是正宗的玛萨拉茶(Masala Chai)在沸腾。它的做法并不复杂,以红茶加牛奶、水、糖和香料熬煮而成,没有严格的配方,全靠个人发挥。
印度是世界最大的红茶生产与出口国之一,大吉岭红茶、阿萨姆红茶享誉全球。但在印度人的日常里,茶不仅仅是一杯饮品,更是工地、车站、小镇巷口之间的“连接剂”,各行各业的人们聚集在茶摊前,一边品茶,一边讨论政治、体育和日常琐事,一杯茶递出去,拉近了一段人情。
巴基斯坦|三杯茶,从陌生人到家人
在巴基斯坦,茶被画在国徽上(与棉花、小麦、黄麻并列),可见地位之高。
巴基斯坦国徽绘有棉花、小麦、茶、黄麻四种农作物。
美国作家葛瑞格·摩顿森与大卫·奥利佛·瑞林合著的畅销书《三杯茶》的名字便取自巴基斯坦谚语:
“第一杯茶,你是陌生人;
第二杯茶,你是我们的宾客;
第三杯茶,你是我们的家人……”
这份以茶待客的深厚情谊,不仅流淌在巴基斯坦人的日常交往中,更延伸成为连接不同民族的情感桥梁。2024年,前来中国参加北京茶博会的巴基斯坦贸易商阿卜杜勒·哈克就深有感触地说,作为茶叶的发源地,中国在巴基斯坦人心中占有特殊地位,两国之间的茶叶贸易超越了单纯的贸易往来,它体现了一种文化和情感纽带,“茶香将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伊朗|含糖吸茗的日常
伊朗著名诗人苏赫罗布塞派赫里曾这样描述伊朗的茶饮习俗:“生活离不开爱,就像茶离不开方糖。”不过,伊朗人的方糖却不是放在茶水里的,他们喜欢先将一块方糖含在口中,再去啜茶入口,让甜与涩在舌间交融,这便是伊朗人的“含糖吸茗”。
茶叶最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伊朗。波斯语中“茶”(Chāy)的发音与汉语十分相近,仿佛是快速连读的“茶叶”。后来,伊朗人Kashef Al-Saltaneh又在19世纪末从印度引进茶树,开启了伊朗的现代茶叶产业。如今,不可一日无茶的伊朗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
白俄罗斯|草本与茶的双重滋味
在现代意义上的“茶”传入白俄罗斯前,当地人所说的“茶”主要指草药茶。因此,白俄罗斯语中保留了两种对“茶”的称呼:“гарбата”和“чай”。前者源自拉丁语herba,意为“植物”;而后者则源自中国北方汉语“茶”的发音。也正因如此,过去白俄罗斯人喝的多是“гарбата”,而非“чай”。
罗马洋甘菊、薄荷、锦葵、百里香……几乎所有可以用热水冲泡的植物都被用来解渴、养生,成为白俄罗斯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到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现代意义上的茶叶和俄式茶炊从俄罗斯传入白俄罗斯,开启了当地人新的饮茶方式。而今天,一些生产商也在尝试将传统草药元素重新融入现代茶饮,让草药茶的古老风味以新的形式回归生活。
结语|一杯茶,看见彼此
在上合组织这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平台上,茶不只是饮品,更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情感,也成为国家之间交流的纽带。
一杯茶,不必相同,却能互相理解。
你最想尝尝哪一国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