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初步建立石窟寺系统性保护体系
发布时间: 1755763969019 来源:南美侨报网综合 评论:0 发布时间: 1755763969019

19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国石窟寺保护最新进展,重要石窟寺重大险情基本消除,中国已初步建立石窟寺系统性保护体系。山西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艺术宝库,积极探索、创新数字化保护路径,让千年石窟焕发了新活力,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水平持续提升。

综合大陆央视报道,中国共有石窟寺2155处,摩崖造像3831处,共计5986处,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经过70多年努力,重要石窟寺重大险情基本消除,中国石窟寺系统性保护、整体性保护格局逐步构建。

自2021年至今,已实施莫高窟壁画彩塑修复、麦积山石窟、大足石刻摩崖造像综合性保护、龙门石窟利用数字技术复原残损造像等项目150余个;坚持“最小干预”,重视保护历史环境与价值,提升石窟寺活化利用水平。目前,集“价值阐释—监测预警—环境控制—灾害治理—保护修复”于一体的石窟寺综合保护理念和系统性保护体系已基本确立。

正值中国暑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客流如织,游客们在洞窟前驻足观赏,拍照留念,感受千年石窟的厚重历史与视觉震撼。而在游人视线之外,在云冈石窟第五窟,工作人员正忙着对石窟进行日常保养,开展表面清洁与病害排查,为后续的精细化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最小干预,保持历史风貌,已成为业界共识。

云冈研究院同步推进文物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45个主要洞窟及5.9万多尊造像中,已有80%完成全数字化采集。

数字手段不仅为石窟寺保护提供了扎实数据基础,更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开辟新思路。位于山西太原的天龙山石窟,开凿于东魏、北齐,现存500余尊造像。上世纪20年代,大部分精品文物遭到破坏流失海外。天龙山石窟数字博物馆运用裸眼3D、虚拟现实等多元技术,对流失海外的石窟造像进行数字化采集,已成功完成11座主要洞窟的文物数字复原。

中国石窟寺中,敦煌莫高窟被称为丝路上的明珠,这个暑假,天南海北的游客选择到河西走廊的最西端,走进这座石窟艺术宝库,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就在窟区不远处,敦煌研究院石窟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大屏幕对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榆林窟等敦煌研究院所辖六处石窟寺,进行气候环境、洞窟微环境、文物本体、文物载体等日常监测。利用环境监测设备、航拍、卫星影像、三维扫描等技术,敦煌研究院可以及时掌握文物劣化风险,对气候、环境实时监测以达到预防性保护的目的。

同时,已经面向全球开放的“敦煌数字资源库”可以让我们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随时浏览洞窟的高清影像。在“寻境敦煌”数字展厅,游客可以戴上VR眼镜,沉浸式走入莫高窟特窟第285窟,360度探索洞窟细节。

责任编辑:李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