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用“幽默祭品”与古人“抽象”对话
发布时间: 1755165733323 来源:南美侨报网综合 评论:0 发布时间: 1755165733323

“在曹操高陵可以见到品类最全的布洛芬(止疼药)。”近日,有网民发帖记录去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的经历,提到自己带着一束花、一壶青梅酒、一盒布洛芬和一封信前往,并认为景区管理很有温度,为游客专门设置了很多小格子来放给曹操的礼物、书信等。

成都“红星新闻”14日报道,不少游客像上述网民一样,备上一张小纸条和一盒布洛芬作为“礼物”,放在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的一面黑色格子墙上。这种别具一格的“送礼”行为引发网络热议,有网民称,这是年轻人的抽象文化和历史文化的互动。也有网民表示,要警惕玩梗中历史的厚重被消解。

一位曾去过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的中学历史老师表示,7月初她和学生们到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部分学生给曹操送了布洛芬和写的信。该历史老师提到,“曹丞相的偏头痛让学生们牵肠挂肚”。她认为,放置布洛芬的柜子成为参观曹操高陵博物馆的一个新的亮点。对于这是否是“抽象文化”和历史的互动,该历史老师说“不管形式怎么样,历史都传下来了”。

另外,该历史老师了解到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会定期整理游客送给曹操的信件,将其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浏览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可以发现,博物馆推出书信系列活动推文,展出游客给曹操的信件,目前已经进行了24期。

济南“大众新闻”报道,杜甫长眠的巩义墓园,手写的“廉租房申请书”静静躺在石碑前;南京孙权墓前,“我在合肥很想你”的梗图流行一时……如今,年轻人正用奶茶、手写信乃至表情包,与历史人物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报道称,“玩梗”是网络一代的核心沟通方式。他们将历史人物的“痛点”——曹操头痛、张居正痔疮、孙权合肥之憾转化为幽默祭品,给忙于变法的商鞅送“时间管理手册”等创意手段,展现了当代青年的表达习惯,更体现了对严肃历史的祛魅和再创造。

报道指出,借此创造性,尘封典籍和课堂的历史人物以极具亲和力和时代感的方式“活”了起来。诸葛亮不再是“鞠躬尽瘁”的符号,而是年轻人调侃“加班”、心疼其劳碌的对象。祛魅的创意手段反而拉近了距离,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主动探索历史的兴趣。

报道表示,当轻快的脚步踏入肃穆的墓园,当奶茶的甜香与千年的尘埃交织,当表情包投影在斑驳的石碑上,历史传承在数字时代衍生出新的场景与生机。或许,这簇由Z世代点燃的文化新火,其生命力不在于复刻传统,而在于以属于这个时代的方式——幽默、创意、社群、流量,重新诠释并激活历史深处的精神基因。

责任编辑:李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