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长者使用长者医疗券在广东省一所医院就诊。香港《大公报》
香港是全球预期寿命最长的地区之一,女性平均寿命为87.9岁,男性为82.5岁,老龄化成为香港面临的一大挑战。对此,香港特区政府加大力度推动银发经济,也推出系列政策,在土地有限情况下,灵活运用湾区融合下的养老资源,近年来北上养老成为大趋势。
香港《大公报》报道,香港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再扩容。香港特区政府7月28日公布,位于广州市的广东省中医院将由7月31日起,正式接受合资格香港长者使用医疗券,支付10个指定科室的门诊医疗服务费用,包括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咽喉头颈科、口腔科、骨科、妇科、皮肤科、乳腺科及针推康复。
连同这次新增的服务点,大湾区内地城市可以使用医疗券的服务点将增至16个,让超过178万名合资格的香港长者受惠。
香港中通社报道,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数据,去年全香港65岁或以上人口比例升至23.9%,即接近每4个香港人便有1名长者。据立法会研究刊物显示,香港长者人口达170万。
正如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香港的长者一般采取居家养老的方案。不过,居家养老的原因之一,并不是“不想住养老院”,而是“住不上养老院”。
香港的安老院舍服务数量极其有限。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数据,香港共有约8万个安老院舍照顾服务宿位,其中逾4.6万个为非资助宿位。
这意味着,若长者需要入住资助宿位,除了需要符合相关基本要求外,长者或需已达耄耋之年,或摔倒至腰椎受伤,才能获院舍“录取”。根据社会福利署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数据,分别有14928人和2106人轮候资助护理安老宿位和资助护养院宿位,平均轮候时间分别为19个月和8个月。
部分长者转投内地养老。香港立法会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定居广东省的65岁及以上香港长者居民总数,急增40.5%,至2024年中已经达到9.96万人的高位,占香港长者人口约6%。
香港《星岛日报》5月21日报道,在广州两间养老院,整体装潢如高端社区,院内绿化面积广,步入大堂还看到一架钢琴,不时有长者前来弹奏,社区内设有声乐、钢琴、健身、图书、棋牌等各种活动室。
75岁的香港市民容叔和容姨自2023年8月起,他们搬至广州市黄埔区一间养老院,入住4个月就已在养老院认识10多位香港人,饭后常会聚在一起聊天和唱歌。他们称管理团队很细心,有时开车出去玩到晚上,都会收到电话询问,天冷也提醒加衣,“就算做子女都没有那么细心。”
香港市民李叔和李姨曾在美国生活快30多年,但他们最终仍选择回内地退休,“始终都是落叶归根,回来这里。”他们认为,在美国言语不通,生活习惯也不通,还是更习惯中国的生活,“在那边吃薯条酱,和回来吃饭,怎么能一样?”且在内地生病就医更便利,美国则有时几个月都轮不到,“有很多人死了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