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全球第一个针对法币稳定币的全面监管框架——香港《稳定币条例草案》正式实施,相关机构可以开始申请牌照。业内人士表示,以合规稳定币为基础的点对点支付方式逐渐代替SWIFT(国际资金清算系统),整个金融体系会发生重大变化。
香港新闻网报道,香港金融管理局已于近日发布《持牌稳定币发行人监管指引》等系列配套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明确了发行人牌照申请门槛,包括财务条件、人员资质、储备资产、托管赎回要求、司法管辖、过渡期安排等。
据悉,中国银行(香港)、渣打银行(香港)等香港特区发钞行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主体,无论是出于自身发展需要,还是顺应监管推动,大概率会率先申请稳定币发行人牌照。此外,中资银行、沙盒测试企业、内地大型央国企以及拥有支付牌照的互联网大厂都跃跃欲试。
按照指引要求,已做好充分准备且希望尽早获得批准的机构,应在9月30日之前提交稳定币发行人牌照申请。
此前,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表示,在初始阶段,最多只会批出数个稳定币牌照。多位业内人士分析,首批稳定币发行人牌照的数量可能是个位数,不排除只有2至3张。
什么是稳定币?香港《星岛日报》报道,稳定币与比特币一样,都属于加密货币,但区别在于稳定币的价值是按一定比例,与法定货币如美元或港元等、抑或商品如黄金等资产挂钩,因此相对其他加密货币更稳定,不会剧烈波动。
虽然稳定币不算新概念,但正随着各地的立法行动而备受关注,除了香港通过条例草案,美国参议院也通过了“GENIUS法案”,同时英国、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都开始着手稳定币立法的工作。
有多年从事加密货币领域经验的专家Carl(化名)认为,发展本地稳定币有机会成为银行传统汇兑结算支付系统SWIFT的替代方案,以减少跨境交易对其依赖。
Carl指出,SWIFT已经相当古老,虽然仍是国际交易结算的命脉,但效率问题日益凸显,客户存入资金后,收款方往往要等待2至3个工作日后才能收到款项,更涉及多重手续费,尤其是跨银行、跨国的交易,各环节的收费叠加,大幅增加了企业及个人的财务成本。相比之下,“利用稳定币等区块链技术进行转账,可以在短短1分钟内完成交易确认,大幅缩短了结算时间,更省去了众多中介环节及相应手续费”。
《香港商报》报道,HashKey Group董事长兼CEO肖风认为,稳定币肯定会对传统支付模式产生冲击,甚至是吞噬后者。不过,稳定币的崛起并不意味银行会完全被取代,银行仍能参与其中。此外,稳定币支付体系的去中心化特性,让它能够完全脱离银行账户和Swift系统;不过,这种替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