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毕业证的第二天,刘泽坤就以校招生身份入职了美团的配送部门,他笑称自己正在适应从学生到打工人的身份转变。刘泽坤所在的岗位叫高性能计算工程师,主要涉及大规模计算任务的优化与加速,利用并行计算、异构计算等技术提升计算效率,属于人工智能相关岗位之一。
北京《中国青年报》3日报道,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区域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人民币,下同),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长率。人工智能既促进了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如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智能家居等,又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不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AI相关岗位成了就业市场的“香饽饽”。
互联网企业也掀起了AI人才招聘热潮。根据智联招聘今年2月发布的数据,2025年春招首周,人工智能行业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3.4%,位居行业第一,人工智能工程师也以69.6%的求职增速跃居职业榜首。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例,该公司2026届春招开放的岗位超过3000个,AI相关岗位占比接近50%。
在各大招聘平台检索可以发现,人工智能相关岗位的待遇优厚。在AI大模型DeepSeek今年2月发布的招聘中,大部分岗位的起薪在每月2万元以上,其中,核心系统研发工程师(校招)的薪资范围为每月6万元至9万元。“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宇树科技发布的“机器人控制算法专家”岗位,年薪可以达到130万元。
为了补齐人才短板,中国高校加速布局人工智能专业。
2019年,人工智能被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检索发现,短短几年间,中国已有超500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或成立专门学院。2024年,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纷纷将人工智能(AI)引入课堂,并启动各种人才培养计划。
另据北京“央广网”报道,目前,中国教育部正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12个急需紧缺产业领域的60个重点建设方向,加快“微专业”和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建设。
对外经贸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劳动力市场分会会长李长安表示,新职业涌现,打开了就业新空间,有效连接市场新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产生了大量新的岗位和职业。例如,在中国职业分类大典中,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等。为了让高校毕业生更快适应新职业和新岗位的需求,人社部门从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教育部门从高校专业调整、课程设置、职业生涯规划、鼓励高校设置微课堂等方面给予了大量支持,并出台了系列支持性政策。”李长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