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珠三角暑气蒸腾,东莞宏晋实业的车间里,工人们身着短袖加急包装圣诞拉炮。生产线旁的纸箱堆成小山,印着“圣诞快乐”的礼盒与窗外烈日形成强烈反差。
北京《新京报》报道,完成英国客户的圣诞拉炮订单,这家工厂又要启动美国市场的麋鹿主题礼盒生产。“生产线连轴转了20天,没想到6月会这么忙。”总经理卢斌擦着汗点开后台数据,美国市场6月销售额同比增长55%,欧洲增长84.3%,圣诞类订单量较去年同期涨了3倍。
近日,义乌和东莞的工厂均迎来“冬日订单”热潮。这种“反季节忙碌”源于欧美采购周期的剧烈调整。关税政策波动与供应链稳定性担忧下,采购商纷纷将圣诞订单提前3至4个月。
摩根士丹利研报显示,亚马逊、斯凯奇和法思诺等公司已提前下订单并囤积库存,以试图降低关税影响。而在中美贸易格局复杂演变的背景下,从事跨境贸易的中国中小企业正通过设备升级、招兵买马、流程定制、产品更新等,快速构建起差异化竞争优势。凭借供应链柔性优势和精细化服务,企业在回暖的欧美订单潮中捕捉新机遇。
5月14日起,中美相互调整后的关税正式实施。美国取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共计91%的关税,修改对中国商品加征的34%的对等关税,其中24%的关税暂停加征90天,保留剩余10%的关税。多位商家透露,美国买家对关税政策的敏感度提升,加上对供应链稳定性的担忧,促使海外客户将采购周期提前3至4个月,形成集中下单潮。
在这场分秒必争的供应链竞速中,中国外贸商家与全球市场深刻互动,精准挖掘了美国市场的变化,并积极调整企业政策。
“美国市场占比最初大量下滑,但近期我们发现电商类客户的增长抵消了损失。”多位受访者表示,从目前企业获得的美国订单来看,商超类订单占比下降,服务于C端(消费者端)和小B端(小型商家端)电商平台的订单持续增长。
阿里国际站商家车允文认为这种变化源于两重因素:一是沃尔玛等大商超加速向东南亚转移产能,“他们可能在半年内完成转移”;二是美国消费者购物习惯从线下转向电商。
据她观察,商超与电商客户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商超类注重“量大价低”,如沃尔玛首单虽然仅有一个集装箱,但后续可能带来“几十个柜”的稳定订单。相比之下,电商客户需求更加碎片化,也更依赖精细化服务,“每个产品都要贴条码、分箱包装”。
如今,波动中的关税政策已成为市场分化的催化剂。商超类对成本更为敏感,倾向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与之相对,电商平台客户因缺乏跨国供应链管理能力,反而更依赖中国工厂的后端配合。车允文的团队甚至会为这些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市场数据建议”,例如“哪款宠物窝卖得更好,目前有哪些品类值得卖”,这种增值服务进一步强化了客户黏性。
在中美贸易格局深度博弈与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双重挑战下,中国跨境贸易领域的中小企业正以惊人的韧性与创新力破局突围。面对采购周期调整、消费需求迭代等复杂变量,企业已不再固守传统外贸模式,而是从生产端到服务端进行全方位创新。
大陆央视报道,跨境电商是近年来最具活力的外贸新业态之一,如今,这一渠道正在重塑全球供应链体系,让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直接站上国际贸易的舞台。
跨境电商一件代发+前置海外仓配送,海外消费者也可以享受到“中国速度”。目前,中国建设海外仓超过2500个,这让本土发货成为现实,海外消费者退换货也更加方便。
近年来,跨境电商利用前置海外仓、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刷新海外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在杭州市上城区钱塘智慧城,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集聚跨境电商相关企业600多家,涵盖电商平台、直播、运营、金融、物流、技术等多个服务矩阵,串起覆盖跨境电商全产业的服务渠道链。园区里的企业利用大数据等技术,仅凭借客户提供的两张服装图片,5分钟内就能生成一条模特身穿这件衣服走秀的视频。
当下中国的跨境电商正在多维进阶:商品端,生产企业正在从卖“白牌”转向卖“品牌”;技术端,数字化赋能让商品营销降本增效;物流端,海外仓纷纷落地,海外客户下单不久就能收到商品,和中国消费者一样享受购物“一键触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