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种方式“解锁” 让侨批文化再“出圈”
发布时间: 1750930723064 来源:南美侨报网综合 评论:0 发布时间: 1750930723064

在闽南语中,“批”即为“信”,侨批即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及金融、邮政机构寄给中国眷属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作为特殊的跨国家书,侨批承载了老一辈华侨华人在海外艰苦创业、报效桑梓的历史记忆。2013年6月,“侨批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为了保护好、传承好侨批文化,近段时间,与侨批相关的展览、讲座频频举办,以文艺创作的方式演绎侨批故事的戏曲、话剧等,更是精彩纷呈,在声光歌影中打动无数观众。

潮剧《侨批颂》诉说侨胞赤子之心

北京“中国侨网”25日报道,婉转细腻的唱腔、原汁原味的方言、跌宕起伏的剧情……近日,潮剧《侨批颂》在位于北京的中国戏曲学院首演,该剧以侨批为主线,再现了华侨先辈筚路蓝缕的奋斗史与深沉的家国情怀。

该剧是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首个全日制潮剧本科班的毕业大戏,演员们生动演绎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剧中还巧妙融入了潮汕音乐、歌谣、婚俗等传统文化元素,以及“厝内”“目汁”“姿娘”等广东潮汕方言俚语和歇后语,地域特色浓郁,文化底蕴深厚。

“这段历史非常有意义,侨批是重要的文物,诉说着华侨华人漂洋过海的奋斗足迹与赤子之心。”谈及创作初衷,《侨批颂》编剧陈云升如是说。

担任该剧作曲、配器和乐队指挥的广东潮剧院一级作曲王庆苏说,该剧的作曲将传统曲牌和现代元素相结合,加上民族音乐的曲体创作,在传统音乐中注入新的元素。

广州《羊城晚报》报道,潮剧发源于闽南,在潮汕形成。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侨批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潮汕地区、江门五邑、梅州及福建省厦漳泉和福州等地,2013年,中国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成为广东首项世界记忆遗产。值得一提的是,构成侨批档案的约17万份侨批中,来自广东三大侨乡的侨批达16万件,其中潮汕侨批便超10万件。

潮剧《侨批颂》将乡音与侨批结合,在如歌如诗的演绎中,跨越山海,带领观众穿越时光,开启跨越时空的对话。

以侨批为主题的创作不断涌现

当前,以侨批文化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通过戏曲、话剧、情景剧等艺术形式演绎侨批背后鲜活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

“我君到番邦,批信常寄来。日夜心焦烦,月缺何时圆……”一曲《过番歌》唱出了南洋华侨心中的浓浓乡愁。今年4月,讲述“侨批”故事的主题融合情景剧《侨批往事》在侨乡福建晋江开启演出,该剧通过3D全息投影与舞台表演融合,开启跨越时空的对话。

《烽火侨批》纪录片6月在福建省档案馆开机拍摄。纪录片以侨批档案为叙事线索,通过侨批档案、口述家史、实地寻访等方式,揭示华侨华人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与重要贡献,彰显华侨华人“恋祖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精神风貌。

珠海演艺集团的民族歌剧《侨批》今年1月登上香港文化中心舞台。该剧从一封“批”切入,塑造了以侨批局主事唐有信和梁董氏一家为代表的典型人物,讲述了一段守信重诺的往事。该剧将岭南音乐元素与西方歌剧形式相融合,曾在中国多地巡演。

传承保护活动使侨批文化“出圈”

近段时间以来,侨批展览、侨批识读、主题讲座等形式多样的传承保护活动也使侨批文化频频“出圈”,焕发新活力。

“百年跨国两地书——福建侨批”实体展近期在福建省档案馆开展。其中的“侨批馆之驿里巷”实景解谜体验活动吸引很多观众前来体验,活动通过“展厅实景+解谜手账+手机互动端”的形式,运用科技手段实现档案“活化”。观众化身“侨批馆”IP中的主角,在展厅内寻找线索、破解谜题,沉浸式体验侨批文化。

广东省档案馆今年6月起推出“共品故纸蕴同怀家国情”侨批识读月活动。活动期间,其微信公众号每日发布一篇侨批档案,公众可任选其中一件或多件进行识读并投稿。档案馆将于7月上旬公布侨批识读全文供参考比对。活动旨在通过邀请公众参与侨批识读,推动侨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近日,“抗战记忆——侨批中的家国情怀”展览在广东中山市博物馆正式开展。展览分为“纸短情长”“血泪见证”“家国纽带”三个篇章。一封泛黄的信笺、几行朴素的字句,回顾了在艰难岁月里华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历程。展览之际,中山市博物馆还将推出侨批书法体验、主题读家书、线上识读、主题讲座等活动。

责任编辑:晓菲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