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马华作者,仿佛汪洋中的一条船,我曾以为自己是孤单的,但是《流俗地》让我遇上一群人,遇上这艘很大的、站满了读者的大船,它可以让你靠一靠、可以拉你一把”,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黎紫书20日谈及自己长篇小说《流俗地》在中国大陆的不凡热度,直言“非常感动”。
“汪洋中的一条船——我的马华文学”作家黎紫书创作分享会20日在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办。黎紫书在分享会上直言,当马华作家拥有书写普遍经验并自信展现其独特性的能力时,马华文学才真正“强大起来”。
描摹马华社会50年变迁 深受读者喜爱
中新社报道,马华文学,指马来西亚华文文学,泛指马来西亚以华文写作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位马华文学作者,黎紫书自1995年以来屡屡获得马来西亚花踪文学奖等各项文学奖,曾获马来西亚优秀青年作家奖、云里风年度优秀作家奖等。
2021年,黎紫书的长篇小说《流俗地》问世,被认为是对华语文学写实主义传统的回归。《流俗地》以马来西亚“锡都”怡保,被居民喊作“楼上楼”的小社会拉开序幕,作品以盲女古银霞的人生为主线,描绘怡保小城里的众生百态、俗世悲欢;华人的历史和现实、家庭与社会、男性及女性、老人与少年、政界与社会、华族并“友族”、健全人与残疾人,方方面面都在作品中得到颇为细致的描摹和展示,诗意的文字,将马华社会近50年的风雨悲欢与人事流变娓娓道来。这部作品凭借生动的叙事和对于人性百态细致深入的描摹,一经推出便受到中国大陆读者的广泛喜爱。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当日表示,该书出版至今发行量已逾20万册,而其豆瓣平台收获近3万读者打出的9.2分的高分。
谈及这部让她在中国大陆声名鹊起的作品,黎紫书坦言,自己曾经倾力参加文学奖项的评比,希望借此扩大马华文学的影响,而《流俗地》恰恰是“得到很多奖以后,不再想任何评比”之后,她得以直面内心,以“最适合的方法”真诚书写马来西亚怡保市井中那些普通华人底层的生活。而正是这样一部真诚的作品,引发了此间读者间自发的“安利”与口耳相传,使《流俗地》呈现出超越“爆款”的绵长生命力。
“作为一个马华作者,仿佛汪洋中的一条船,我曾以为自己是孤单的,但是《流俗地》让我遇上一群人,遇上这艘很大的、站满了读者的大船,它可以让你靠一靠、可以拉你一把。”黎紫书20日感慨称,她渴望这部作品“活得比我本人更长”,成为未来读者记忆中不依赖作者名字而独立存在的文本。
广州《南方都市报》报道,《流俗地》小说的影视化工作已于近期展开,计划于7月在马来西亚开镜,由北京一家传媒公司操刀,将于2026年上映。
更多马华作家正被出版社接洽
黎紫书并未满足于个人突围的成功。她敏锐地意识到《流俗地》在中国大陆引发的关注,对马华文学的发展或为十分有益的希望之光。
据了解,继张贵兴、黄锦树之后,龚万辉、梁靖芬、林雪虹等马华作家的作品正陆续被中国大陆出版社接洽。对此,黎紫书难掩兴奋,在她看来,马华写作者必须主动出击,“找到每一个机会被看见”。
黎紫书认为,马华文学的困境之一是“种类不够丰富”。在她看来,真正的力量应在于处理普遍性题材时依然能展现独特性。事实上,《流俗地》的实践正基于此,一样书写人们共通的现实生活,凭借其独特的语言、视角与马来西亚在地经验,呈现出不可替代的质地。
黎紫书相信,当马华作家拥有书写普遍经验并自信展现其独特性的能力时,马华文学才真正“强大起来”。她透露,自己接下来的写作计划将是以异乡人为主题的中短篇集,而其中“都是生活中碰到的”题材。这也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延续。
黎紫书:对中文的热爱是自发的
北京《中国青年报》报道,黎紫书1971年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以《把她写进小说里》开启创作生涯。
投身职业写作前,黎紫书做过小学教师、洗碗工人、鞋店销售、记者。十多年的新闻记者工作让黎紫书收获了多样的人生体验。报道车祸新闻、采访诺贝尔奖得主、访问月饼铺老板,她报道的题材、采访的人物触及社会不同层面。她的感性、独处使她能够将这十多年的工作训练转变为写作的宝藏。
与前辈马华作家们不同的是,黎紫书试图摆脱雨林书写传统,有意剥除符号化的写作套路,建构起世界性的文学书写方式,她的努力为马华文坛甚至更广大的华语文坛吹入一阵新风。
黎紫书没有受过严格的华文教育,在谈及如何从怡保走上文学之路时,她说,“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喜欢看书,我又是个特别孤僻的孩子。我看书只要打开它就一定把它看完,不管看不看得懂,不管喜不喜欢。”
黎紫书对中文的热爱是自发的,从《唐诗三百首》到温瑞安的武侠小说,她用古典文学的韵致构建起对中文世界的文化想象,又尝试用粤语这一媒介勾连起自己与华文的联系。
对黎紫书影响巨大的是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虽然她的文化背景与鲁迅小说描绘的有很大不同,但她依然从中感受到文学的强大力量和中文的独特魅力。黎紫书说:“我喜欢中文呈现出来的美,这种美其他语言没有。那我就使用它吧。我没有什么包袱,写《流俗地》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非常轻灵地使用中文。文字在我手上像两颗珠一样灵活地转动。”
受鲁迅短篇小说影响,黎紫书一开始热衷于创作短小的微型小说,追求“把5分钟的阅读留存在生命中5年甚至50年”的效果。“我要考虑怎么把这一千字的小说写好,写成文学,写成具有文学高度和深度的作品。这对我是非常重要的训练,使我懂得舍弃,让我每用一个字时都要求自己反复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