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抛出“赖17条”后,当局严格限缩两岸交流。台内政部更是发函给县市议会、村里长、乡镇市民代表会,要求私人旅游等赴陆行程必须事先通报,令岛内基层公职人员“人心惶惶”。
看牙医等私密行程也须公开
台北“风传媒”网报道,台内政部近日召开记者会,宣布启用“宗教等团体赴中国交流信息公开专区”网站,宗教团体若赴陆,必须上网至该专区通报名称、赴陆日期、地点及目的事由等,相关信息也会在网站上公开供外界查阅。然而近期相关要求已经扩大,网站申报对象纳入县市议员、村里长、乡镇市民代表等各级民选公职,网站也更名为“各级民选公职人员及宗教等团体赴中国交流信息公开专区”。
内政部26日称,该专区上线迄今,累计登录案件250笔,其中公职人员129笔、宗教团体69笔、民间团体52笔。“风传媒”称,实际查看网站可以发现,私人旅游、考察交流,甚至金门一名里长赴厦门看牙医这样的私密行程都必须公开。
国民党立委游颢直言,这件事情已经搞得地方上人心惶惶,甚至不敢到大陆旅游,就怕遭到检举,但这样的函文理论上并无任何强制效力,因为要求申报的法源依据并未经过立法院修法通过,“内政部却依然通过一纸函文要求地方公职人员等对赴陆行程进行公开,这根本就是在恐吓民众”。
有教师签7份具结书
“赖17条”公布后,陆委会随即要求教师赴陆不分平时还是假日都应申报,近期更首度要求地方政府不要出席“海峡论坛”。
台北《联合报》25日报道,针对民进党当局清查军公教人员持有大陆证件情况,陆委会称,本次清查以军公教核心人员为优先对象,总计超37万人完成具结。
台北《旺报》24日称,“全教产”理事长林硕杰透露,其接到台中一名教师反映签了7份具结书后展开调查,发现台中市高中以下学校2月27日至5月20日期间,至少收到6份类似公文,发文机构包括教育部、陆委会、行政院人事行政总处等,内容大同小异,都是要求教职员工签署。
“这不是扰民,什么是扰民?”林硕杰批评说,重复签署不仅浪费行政资源,也让第一线教职员工疲于奔命,苦不堪言。台北市一名高中校长直言,现在的政治氛围下都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
26日,台内政部次长马士元进一步称,接下来的第二波清查将针对“公职与公立学校教师”展开。
台生赴陆就读热度不减
香港中通社报道,尽管民进党当局不断对两岸交流筑起高墙,教育部长甚至表示“不鼓励、反对”和大陆交流,但台湾学子赴大陆就读高校的热度却持续攀升。有台媒发现,2025年大陆高校对台招生放榜后,不仅报名人数维持高位,而且有更多台生选择到大陆中西部省市就读。这一现象引发探讨。
大陆有400多所大学对台招生,过去台生择校通常限于北上广(北京、上海、广东广州),但近年有不少台生转往大陆的中部、西南、西北地区。如过去10年来湖北、湖南以武汉大学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台生圈,这两年四川和重庆隐隐有接棒之势;过去少有台生的陕西、江西、山西、东北等省份,最近也开始有台生就读。
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则是重中之重,从过去最受台生青睐的厦门大学渐渐外扩,其中又以福州大学力度最大。今年该校录取435位台生,写下大陆对台招生的单校纪录,近三年累计录取近千人。
根据教育团体统计,2024学年台湾学生赴大陆升大学询问度增加逾50%,2025学年度预期将呈现上升趋势。
对于台生赴大陆就读高校热度不减这一现象,台湾东海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两岸关系研究院执行长潘兆民认为,大陆方面为台湾学生在大陆就读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台湾年轻人也特别有感。此外,学校软硬件设施也与时俱进,文凭也很受国际认可,台生为了以后职业生涯发展等考量,因此选择到大陆就学。
大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持续加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台湾高教资源萎缩,办学品质每况愈下,学历贬值问题日益突出。潘兆民表示,现在的台湾年轻人更有主见,即便面对民进党当局不断操弄两岸对立,仍选择“用脚投票”,勇敢走出舒适圈。
舆论指出,两岸教育交流的丰硕成果有目共睹,民进党当局挖空心思阻挠禁限,本质是害怕台湾青年通过交流了解大陆真实发展情况,增进对大陆的认同。然而,台生赴大陆求学的意愿是无法阻断的,民进党当局不要因意识形态断送台湾下一代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