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关税政策这两天最新调整之后,美国客商趁着缓冲期赶紧下订单、提货。中国多家外贸企业重启美国市场供应,恢复对美外贸出口产品的生产推广。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外贸企业的“出海”心态已悄然改变,全球化布局、多元化市场和产品附加值提升,成为行业关键词。
大陆央视16日报道,近两天,深圳外贸出口企业一边在与美国市场客户保持密切沟通,确认发货信息,一边在生产线上紧锣密鼓、快马加鞭,全力抢抓关税调整期,充分备货、发货。
深圳一家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的车间,采用24小时连续运转的工作模式。一块电路板,3天时间内生产的片数已经到达了3万片,是平峰期的3倍多。
不少外贸企业正积极拓展更为广泛的海外市场,并开拓内销渠道。靠着过硬的产品、灵活的策略,企业正在朝着新的方向和目标努力。
江苏苏州某智能行业拓展部总监廉志诚介绍,4月份之后,他们快速转方向,接触意大利、越南的客户,已经在沟通一些有意向的渠道。他们做一些北美客户市场转移,减轻在这一块的依赖性。
上海《解放日报》14日报道,作为一家袜类产品制造商,上海中昊针织有限公司的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日本和欧洲,其中对美出口占比高达60%以上。公司堪称全球规模最大的“袜子工厂”,在中国同类产品中出口额位居第一。然而,董事长高宝霖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形势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必须保持理性。他指出:“一方面,我们将充分利用90天的‘窗口期’,积极争取老客户订单,尽快安排前期积压货物出运;另一方面,我们将持续推进市场多元化布局,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从而有效应对政策波动带来的风险。”
近年来,温州制鞋企业德赛集团正积极开拓海外其他市场,调整全球布局。美国市场的订单在德赛集团业务总量中的占比,已经从过去的超过50%降至现在的30%左右。总经理张文杰说:“美国订单少了,我们把部分美线外贸业务员调整到欧洲线,接了不少大订单,与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倍。”
听到中美双边关税大幅下调的消息,奥恰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勇觉得很振奋,但也表现得很冷静。这几年,奥恰国际贸易从一家代工生产为主的出口型企业已转变为供应链延伸到国际的全产业链服务型企业。“关税对我们有影响,但没有那么大。”面对最近国际市场剧烈波动,赵勇很庆幸,因为及早转型,让企业在动荡的外部环境变化面前掌握了主动权。“只有通过转型,在外部市场变化中,主动权才能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赵勇说。
“我们既定的战略规划不会改变。”刚刚从印尼出差回中国的上海凤凰集团总经理王朝阳说,国际化征程中,‘一带一路’市场是我们重要的拓展方向,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与机遇。”同时,凤凰集团还瞄准中国国内骑行消费新赛道,将加快布局“专业赛事+职业车队+专业装备+骑友社群”的产业生态。王朝阳说,近期,他们还将设立品牌体验中心、组建骑行俱乐部,通过文旅商体融合模式激活消费新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