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华侨新村70岁,曾是“中国改革开放晴雨表”
发布时间: 1747299802800 来源:广州《新快报》 评论:0 发布时间: 1747299802800

今年5月,广东广州华侨新村迎来了建村70周年。华侨新村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为归国华侨打造的住宅区,2024年被中国侨联、中国国家文物局联合认定为“共和国印记”见证物。

广州《新快报》报道,1954年,中国提出“便利华侨建筑房屋与兴办公益事业”,时任广州市长朱光抓住机遇,力主在广州建设首个华侨新村。朱光选址越秀区淘金坑(今环市东路),因其靠近市中心,方便华侨生活与经商。他提出:“要让华侨回国就像回家,不能让他们感到被边缘化。”

华侨新村邀请建筑师林克明规划社区,要求融合岭南庭院风格与现代功能,形成红砖绿瓦、绿树成荫的独特风貌。朱光曾笑称:“这里要比新加坡的侨胞住得还舒服!”

1955年5月15日,华侨新村建设工程正式破土动工。来自海内外的3000多名来宾参加开工奠基典礼。

1958年12月,华侨新村基本建成,共有花园式独立庭院177座、公寓291套,绿化率高达60%,每个路段都种植了不同的植物,享有二三月“百棵紫荆惹彩蝶”,四五月“棵棵凤凰映天红”,六七月“白玉兰花香满村”,秋后“榕树绿盖缀明灯”的赞誉。华侨新村里的路名,如爱国路、友爱路、光明路、和平路等,也体现了归侨们拳拳的爱国之心。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归侨侨眷在华侨新村落叶归根。

老村民黄伯回忆,20世纪60年代新村设有全广州首个侨汇商店,“印尼的咖啡、泰国的香米,都要凭侨汇券买。”1980年白云宾馆拔地而起时,华侨新村已成涉外经济地标,美国领事馆、外商办事处相继入驻。一块1987年的街牌显示,当时这里登记有17国侨胞,被称为“小联合国”。

1978年之后,华侨新村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晴雨表”。印尼归侨回忆:“中国改革开放后,海外亲戚又能寄钱回来了。我家1979年收到200美元侨汇,换了‘外汇券’买冰箱,整条街都来围观。”越南归侨后代李姨说:“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家门口卖自制越南咖啡,后来干脆开了家小贸易公司,帮华侨代购中国丝绸。”

华侨文化研究专家、原广州华声杂志社社长林干认为,华侨新村作为重要实践成果,体现了“凝聚侨心、发挥侨力”的理念。广州华侨新村不仅是归侨安居的住宅区,更承载了新中国侨务历史、岭南建筑艺术和城市文化记忆。它的“首创性”与“文化符号”特质,使其在中国华侨新村中独具标杆意义。

责任编辑:晓菲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