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佩索阿你这辈子就定型了。”“佩索阿,我的灵魂发言人。”“人这辈子总要读一次佩索阿吧。”这些充满了Z世代网络口语表述习惯的文案都在热烈安利同一个人——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除了佩索阿,最近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史铁生都成了社交媒体文化名人圈的“顶流”,这些作古多年的作家怎么就成为了当下年轻人最爱的文化偶像之一?
南京《扬子晚报》报道,“你是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多次?”这个如今在社交平台上很火的金句正来源于佩索阿的代表作《惶然录》。
有读者将《惶然录》评价为“社畜会计的碎碎念”,这本杂文集满满地记录着作者在重复单调的工作、生活中感受到的彷徨、孤独、无助,文中“奴役是生活的唯一法律”“写下就是永恒”“他的现实限制了他的感觉”等句子,被读者视为对现代职场困境的深刻揭露,这本书凭借对日常生活的诗意解构和哲学反思,成为都市青年的精神解药。
《惶然录》的流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文本本身的哲学深度与现代性,也得益于译本的高质量和社交媒体上的碎片化的传播,以及与年轻读者生活状态的深刻共鸣。其热度不仅体现在销量上,更在于成为当代人反思自我与时代关系的文化符号。
佩索阿不是Z世代年轻人“文学复古”浪潮中唯一一位被奉为文化精神偶像的作家。
创作于近180年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短篇小说《白夜》最近也成为了当代人的爱情宝典,这位被公认为“最晦涩的俄罗斯文学大师”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热潮,不仅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有着相当高的讨论度,在海外文学市场也热度飙升,根据企鹅出版社的数据,《白夜》在2024年一年内售出了超过五万本,一度超越了艾米丽·勃朗特作品销量。
和卡夫卡有些类似,陀翁也成为了“发疯文学”的代表,比如《地下室手记》中“我有时候很讨厌到办公室去上班,以至发展到我多次下班回家时都像大病一场”被网民们评价为“打工人的超绝精神状态”。“这阴暗爬行、极易破防的地下室老鼠,不就是我吗?!”
当代年轻人正在从文学经典中找到新的乐趣,波伏瓦在《形影不离》中写下的“妈妈不要难过,每家每户都有废物,我们家的废物就是我”成了自嘲金句,卡夫卡、列夫托尔斯泰的“摆烂”名句还成为了热门文创。
Z世代年轻人掀起“文学复古”浪潮的原因是多层的,一方面,年轻人通过阅读经典文学逃离短视频的碎片化,回归纸质书的“仪式感”,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物的道德挣扎和卡夫卡的“异化”主题回应了年轻人在社交媒体时代的焦虑、孤独情绪,“社畜嘴替”“发疯文学”等网红化表述则降低了年轻人阅读经典的心理门槛,去除了经典文学名著晦涩、高深的标签。另一方面,阅读经典文学的流行也与包括出版社、读书博主在内的营销手段是分不开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文学文创周边的爆红,卡夫卡签名托特包、陀思妥耶夫斯基手稿帆布包等设计,将文学IP转化为日常符号,充分满足年轻人“用消费表达态度”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