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非遗 书写传统工艺复兴新叙事
发布时间: 1746698088058 来源:北京《留学生》杂志 评论:0 发布时间: 1746698088058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归群体接过文化传承的衣钵,返乡传承中国非遗文化。根植故土的成长经历让他们具备深厚的东方底蕴,海外生活经历又拓宽了他们的艺术视野,让中国工艺品在海外绽放。

以线为媒 她让苏绣走向巴黎时装周

北京《留学生》杂志报道,在江苏苏州古镇的青石板巷深处,苏州市欧美同学会理事府涵璐的童年浸润在丝线的光泽与绣绷得经纬中。

作为苏绣世家的第四代传人,2015年,府涵璐赴英国攻读媒体与广告专业硕士。在海外期间她到处旅行,在英国感受到帽子、雨伞等手工艺制品的细腻精致,在苏格兰见识每一种格纹都代表一个家族传承的苏格兰格纹……这种对传统与工艺的尊重给了她很大启发。“我们需要做的,是让更多的外国人去了解中国文化。”

回到中国后,府涵璐在一所高校教书,她开设英文版苏绣文化课,从苏绣讲起,将苏州历史文化融入其中,备受学生的喜爱。于是她在学校内成立了非遗教研机构——苏绣传习所,并开发了成体系的中英双语课程,一直沿用至今。

2016年,府涵璐创立苏绣品牌——向红绣府。在她和绣娘们的努力下,向红绣府的刺绣华服作品多次登上法国巴黎时装周、北京国际时装周等世界性时尚舞台,多次远赴法国、俄罗斯等国进行苏绣文化传播和交流。

事业步入正轨后,她在苏州吴中区发起成立了一家民间工艺类专业合作社——遇涧乡土工艺专业合作社,让绣娘从产业线上的工人转变成这份事业的主人,带领绣娘致富。2023年府涵璐荣获中国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

在中国市场成功“试水”后,她又马不停蹄地推动苏绣文化“出海”。2019年,她作为策展人,在苏州和法国尼斯举办“当大运河遇上塞纳河”苏作工艺展。她认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能让外国友人领略到苏绣的古典韵味,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中国匠人也可以借鉴国际“品牌化”的运营模式,实现苏绣在现代的创造性发展。

以“草”为引 他用匠心编织世界梦

草编起源于旧石器末期的结绳记事,传到浙江已有300多年历史。温岭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凯佩诗雅织造(浙江)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真出生于温岭,是温岭草编代表性传承人。

1986年,陈真的父母就办起了草编手工作坊,耳濡目染的草编环境,让他从小就被草编“拴”住了心。

2017年,陈真到英国留学,主修国际商务专业。出于对草编的兴趣,他还选修了相关的纤维艺术专业,这次契机让他从历史和考古学角度认识草编。

陈真随后租了一个店面卖中国传统手工草帽,生意并不好。但他发现一个新商机,“很多顾客来到我的店里都会问,这么精致的草帽真的是手工编的吗?”后来,他在店里摆了一些半成品供顾客体验,顾客很乐意体验亲手编织的过程,还会不约而同地付小费,这份收益远远超过卖草帽。他敏锐注意到欧洲市场对环保手工艺品的旺盛需求,而家乡濒临失传的草编技艺恰恰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商业潜力。

2018年,陈真回中国创业。2020年,陈真与台州学院联合设立“草编课程研究中心”,开展草编技艺的系统性挖掘与整理,根据出土文物、历史文献记载、口耳相传的工艺技术和故事,复原、衍生、整理中国历史上的3654种草编技法。“我们不是简单地保存技术,而是解析其中的文化密码。”目前,陈真已出版《非遗草编十五讲》并且和省市文化馆联合出品了大量草编视频课程。

为带动乡亲共同富裕,陈真打造了多个草编手工坊,安排专业教师传授草编技艺,学员完成的草编按计件来算,灵活增收模式深受当地村民欢迎。共富工坊的原材料就地取材,从农户处直接进行采购,推动农业的发展,公司每年向农户收购草编半成品,玉米皮、麦秆等草编材料金额达1000多万元人民币。

“手艺需要传承,但传承方式可以创新。”接下来,陈真将继续推进文化“出海”系列活动,计划在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开展草编体验活动。

化泥为砚 他让千年古窑燃动时代火焰

澄泥砚,兴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

作为中国国家级非遗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山西运城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蔺霄麟既是传统技艺的守艺人,又是留学韩国的文化使者。

澄泥砚制作工艺于明末清初失传。蔺霄麟的祖父蔺永茂和父亲蔺涛,为让失传数百年的绛州澄泥砚重见天日,多年搜集资料、反复试验,终于复原了澄泥砚的生产工艺。

2011年,蔺霄麟前往韩国首尔国民大学读书。他敏锐观察到韩国对传统漆器、陶瓷的现代化改造。“韩国人将‘螺钿’技艺融入奢侈品设计,让非遗成为年轻人的潮流符号。这让我反思,澄泥砚是否也能跳出‘文房古董’的框架?”这段留学经历给他的艺术视野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他汲取多元的艺术养分。

2019年,蔺霄麟回到家乡。此时,绛州澄泥砚的制作技艺已经很成熟,但传统的澄泥砚产量少、价格高,多用来收藏。如何让这一古老的技艺走进大众生活,赢得更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他思考的重要问题。

蔺霄麟将现代技艺与传统设计相结合,创作出了更加多元化的作品。他的第一套作品“福禄双全”砚,造型独特,获得了山西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神工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自此开启了他的澄泥砚创作之路。

在澄泥砚的制作过程中,烧制是核心技术。蔺霄麟打破传统工艺,采用调整窑内温度及氛围的方式,让原本只有3种颜色的澄泥砚增加到8种颜色。父辈们30多年来一直在尝试烧制的“豆沙绿”,他经过不断调整,一次出窑就烧成30多方。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绛州澄泥砚,蔺霄麟积极探索新的推广方式。他组建起自己的小团队,设计开发澄泥砚文创产品,不断推出有颜值、有卖点的澄泥砚产品及一些周边产品,如摆件、笔搁、印章等文创产品,还开设了网店,通过网络直播介绍澄泥砚的历史文化与制作技艺。在直播和短视频中,蔺霄麟不仅让大家了解泥料的选材与雕刻过程,也让公众了解烧窑成品的不易,希望更多人能了解这背后的工匠精神。

2024年,蔺霄麟设计的日月同辉砚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这是世界手工艺品的最高奖项。他说,“长辈传下来的不只是手艺,还有那份沉下心的劲儿。未来将继续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古老的绛州澄泥砚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需求。”

责任编辑:晓菲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