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保领域的首个国家新职业来了,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将获得更加专业的照护服务。
上海“第一财经”网报道,28日,由江苏省医保局举办的中国首批长期照护师证书颁发活动在江苏南通举行。81位长护行业从业者拿到了长期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中国首批正式持证上岗的长期照护师。
长期照护师是中国为加强长期护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长期照护职业化发展而设立的新型职业工种。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医保局于2022年在职业分类大典中新增“长期照护师”职业工种,并于2024年2月共同发布了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将长期照护师正式纳入国家职业体系。
自2016年中国启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以来,已有约30万人从事长期护理服务工作,但仍存在服务人员技能与失能人员需求不匹配、服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江苏省医疗保障研究会会长周英表示,江苏省在中国率先启动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首批81名考试合格的从业人员正式持证上岗,标志着中国长期照护师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长护行业从业者通过系统地学习掌握护理失能人员的必备技能之后,才能拿到等级证书,这对于提升长护行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将发挥积极作用”,南通医疗保障研究会会长顾忠贤表示,同时只要年满16岁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就可以报考长护师,也为社会上最广泛的人群提供了就业岗位,持证之后可以在长护定点服务机构就业。
新华社报道,拿到首批证书的陆亚云今年51岁,来自南通,近年来投身护理行业,为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的居家上门服务。“这张证书既是对我专业能力的认可,更增强了我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我将以这份新职业为起点,用专业和爱心服务更多的失能人员和家庭。”陆亚云说。
上海“第一财经”网报道,中国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中国国家医保局将指导各地加快推进长护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协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长护师培训培养,规范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提升长期护理服务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覆盖1.8亿人,累计260余万失能参保人享受待遇,基金支出超800亿元(人民币,下同)。提供就业岗位约30万个,拉动相关产业社会资本投入约6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