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起义114周年 追忆31位华侨烈士
发布时间: 1745919100134 来源:南美侨报网综合 评论:0 发布时间: 1745919100134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黄花岗起义在广州爆发,一批“为天下人勇于赴死”的青年才俊前赴后继,在敌众我寡的情形下血战到底,英勇牺牲,后被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些烈士中,31人为华侨。

“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北京“人民网”报道,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半,由海内外百余名革命者组成的“选锋”队对两广总督署发起冲击,“选锋”队兵分几路浴血奋战。经过一夜激战,清军倾巢而出将起义镇压下去。黄花岗起义以失败告终,死难革命志士人数不明,后得遗体72具,葬于广州黄花岗。

这是革命党精英与封建势力的殊死一搏,虽牺牲惨烈,但革命党人表现出的视死如归的勇毅,在全国影响极大。当时清朝官员胆战心惊,哀叹“人心如此,天意可知”。半年后,武昌起义爆发,不到三天,武汉三镇光复。不到一个月,全国13省宣布独立。

十年后,孙中山先生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沉痛悼念:“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队伍役并寿。”

孙中山长期住在海外,同华侨有广泛接触,亲眼看到华侨的悲惨遭遇。他在海外宣传革命主张,团结发动了广大华侨投身民主革命,他曾盛赞“华侨是革命之母”。

华侨烈士的血色青春

北京“中国侨网”报道,华侨是黄花岗起义的重要酝酿者、支持者和参与者。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华侨烈士的故事令人动容。

新加坡华侨劳培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14岁加入天主教会,随神父往广州、潮州等地传道。20岁赴新加坡,投身民主革命。26岁参加黄花岗起义,壮烈牺牲。

新加坡华侨余东雄与胞弟余昭常一同参加起义。兄弟俩在战斗中相互掩护,奋勇杀敌,最终双双阵亡。余东雄15岁即加入同盟会,牺牲时年仅18岁,当初因他年龄小,同盟会未准他回到中国参加起义,他再三恳求,才被批准。

越南的华侨罗仲霍是一名教师,他以笔为刀,宣传革命思想,培养了大批革命青年。起义时,他身先士卒,不幸受伤被俘。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宁死不屈,最终被残忍杀害。就义前,他高呼:“吾死,精神必不死!”

马来西亚华侨李炳辉,听闻起义消息毅然返回中国。出发前,他给叔父写信:“革命之事,刻不容缓,若迟则事败矣。侄此去虽无生还之望,然精神上之愉快,较优于生千万倍也。”起义中,李炳辉手持双枪,冲锋在前,最终壮烈牺牲,年仅22岁。

浩气长存 忠魂安息地的诞生

百年之后,硝烟散尽。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白云山南麓的黄花岗烈士陵园已是革命圣地。李炳辉的名字被刻在了陵墓的第一排第二位。每年清明节,都会有无数人到此纪念和他一样的民主革命的先驱。

鲜为人知的是,七十二烈士的确定经历了一段复杂的过程。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潘达微冒死奔走,收殓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城东红花岗。同年11月,广州民众大规模公祭烈士,之后爱国人士和华侨捐款兴建陵园,改名黄花岗,取黄花晚节之意。

最初的黄花岗烈士墓十分简陋,只有一座土坟。后来,在海外华侨和各界人士的资助下,陵园开始大规模修建。

1918年由广东革命政府主持,由爱国华侨捐款重修七十二烈士陵园。孙中山为陵园巨型牌坊手书了“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广东革命政府拟将烈士姓名、籍贯、事略镌刻于纪念碑石,但不能尽知烈士们的生平事迹。

陵园修建过程中,由参加广州起义后尚健在的同盟会员组成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死难的烈士,计得56人。1922年又查出烈士16人,合计共七十二烈士。1932年又查出烈士14名,再立第二碑以为纪念。

如今黄花岗烈士陵园,已是革命纪念地。黄花岗的黄花,岁岁开放,见证着华侨烈士们跨越时空的赤子之心。

责任编辑:晓菲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