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奏响,旌鼓擂动,礼炮齐鸣。4月20日,农历三月廿三,纪念妈祖诞辰1065周年大会暨春祭妈祖大典于福建莆田湄洲岛湄洲妈祖祖庙天后广场举行,海内外130多家妈祖宫庙及文化团体代表齐聚妈祖故里,共同续写妈祖文化传承新篇。
海内外数千敬仰者守夜庆妈祖诞辰
中新网报道,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晚,雨夜中的湄洲妈祖祖庙若隐若现。来自海内外的数千名妈祖敬仰者,在雨幕中齐聚妈祖故里湄洲岛,开启盛大的“守夜庆妈祖诞辰”活动。
23时许,灯光秀在湄洲妈祖祖庙上演,光影流转,舞蹈节目轮番上演。
中国知名演员、妈祖文化全球推广大使刘涛从湄洲女手中接过托盘,拾级而上,将“寿桃”蛋糕敬献给妈祖,向妈祖表达敬意与虔诚的祈福。
19日23时40分,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董事长林金赞,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林楚钦,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荣誉董事长、台湾嘉义新港奉天宫荣誉董事长吴富翔,台湾中华文教艺术基金会主席许伯夷等嘉宾,携手海内外妈祖敬仰者,遵循礼制,举行庄严的三献仪式。
随着零点钟声的敲响,全场气氛达到高潮,海内外妈祖敬仰者齐声唱响生日歌。与此同时,绚丽的烟花在祖庙上空绽放,璀璨的光芒映照海天,为守夜活动画下圆满的句号。
4月20日,编钟奏响,旌鼓擂动,礼炮齐鸣。林金赞偕海内外一众嘉宾,遵循传统礼制进谒妈祖。随后,古乐奏响,八佾之舞于天后广场上演,诠释妈祖舍身济难、慈海护航的精神内涵。象征“海上丝绸之路”的7条长达25米的彩色绸带自不同方向如潮水般涌向祭坛,寓意着海洋文化与妈祖文化的交融。
此次盛会,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回娘家队伍”参与。他们来自阿根廷、泰国、新加坡、美国、尼日利亚、澳大利亚等五大洲的20多个国家,以及台湾、香港等地。
柬埔寨妈祖联合会创会会长陈柏安表示,妈祖文化对于柬埔寨的华侨华人而言意义非凡,让身处异国的乡亲也能感受到浓浓的乡情和民族凝聚力。他表示,联合会计划在当地打造一座妈祖文化园,希望可以吸引更多当地居民及游客了解妈祖文化。
“3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捧着湄洲妈祖祖庙的香火横渡黑水沟,在浊水溪畔落地生根时,不仅带来台湾垦荒、战胜困难的坚定勇气;更是现在两岸凝聚乡情、亲情的文化纽带。”台湾嘉义新港奉天宫董事马瑞骏说,将继续与湄洲妈祖祖庙加强联谊,共同推动妈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据悉,今年以来已有105万人次的各地妈祖敬仰者奔赴湄洲岛,掀起“天下妈祖回娘家”热潮。
此外,在天津、山东、广西等地,纪念妈祖诞辰1065周年系列文化活动近期密集举办,共同推动妈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
北京“中国侨网”报道,湄洲岛是妈祖故乡,妈祖信仰及妈祖文化发源地,素有“南国蓬莱”美称。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期间,来自全球的信众到此拜谒,湄洲岛因此被誉为“东方麦加”。
妈祖文化,始于对一位真实历史人物的纪念。妈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在莆田出世。成人后,识天文、懂医理、善舟楫,扶危助困、济世救人,常在海上拯溺救难,深受乡民爱戴,人称神女、龙女。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林默因救助海难而遇难。乡人感其恩德,在湄洲屿上修建庙宇祭祀,尊称其为“妈祖”。
从宋高宗首次赐封妈祖“灵惠夫人”起,历朝皇帝共褒封妈祖逾30次,封号由“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冠绝古今。
明代航海家郑和敬奉妈祖为航海保护神。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他在第七次下西洋前命人重修长乐南山天妃行宫,撰写《天妃之神灵应记》碑文,详尽记述其下西洋历程和妈祖护佑事迹。明成祖朱棣应郑和奏请褒封妈祖“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并亲自撰写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文。如今,这两块碑已成为妈祖文化的重要文物遗存。
有海水处有华人,有华人处有妈祖
2009年9月,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海内外对妈祖的关注进一步提升。
2017年7月,湄洲妈祖1000多年来首次走出中国国门,一路走去,不仅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妈祖信众夹道恭迎、虔诚膜拜,也吸引全世界镁光灯的聚焦。
巡安、分灵、建庙,近年来,海外华侨华人对妈祖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妈祖文化也加快“出海”的步伐。此外,来自世界各地的妈祖宫庙、华侨华人,纷纷组团赴“妈祖故里”朝圣、谒祖、进香。
千百年来,以妈祖信俗为核心,以妈祖宫庙、祭祀、传说神话、文学艺术等为主要载体,衍生并融合各种文化元素发展而形成的妈祖文化,不仅在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广泛传播,也随着华侨华人的足迹传播到世界各地,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经由海洋连通世界的重要文化纽带。目前,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上万座妈祖分灵庙,信众达3亿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