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古人扫墓:“历史奔现”背后的“精神寻根”
发布时间: 1743741711153 来源:南美侨报网综合 评论:0 发布时间: 1743741711153

3月末,喜欢汉魏历史的文博专业大四学生朝歌,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出发,依次游历了曹操高陵、铜雀三台遗址公园、临漳邺城考古博物馆和安阳钟楼。“一想到它们会千年不变地、静静地在那里,我有一种我与我所爱之间并不遥远的安心感,让人想起‘不朽’。”

综合北京《中国青年报》报道,清明前后,许多年轻人踏上了这样的旅途——前往郊野的古人陵墓。有人会自嘲,将这一行为戏称为“上坟”。实际上旅行目的地除了墓园,往往还包括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历史遗迹与文化园等。还有许多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寻找同行伙伴和攻略。

从成都武侯祠到安徽庐江周瑜墓,从陕西兴平霍去病墓到安徽当涂李白墓,这些年轻人来到古人的墓碑前,平静而诗意地讲述自己从童年起便是如何了解、敬爱、惦念面前的“故人”。他们往往还带着鲜花、零食、周边制品、手写信,甚至航空母舰模型,像一场谋划已久的“重逢”。他们以更鲜活、更个性化的方式与历史对话,一场场跨越千年、神交已久的“见面”正在上演。

近年来,有人注意到一些历史人物的墓碑周围,摆满了各种颇有创意的礼物,并将其称为“中国人的浪漫”。比如,霍去病的墓前被放了巧克力,因为“他说到底还是一个年轻的孩子”;李白的墓前成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多品种酒类博览,颇为壮观;有人在武侯祠为诸葛亮送上西成高铁车票和西安的泥土,像是对1800年前的问候;还有一些礼物在幽默揶揄,曹操有头痛病,便有人给他送布洛芬胶囊,孙权多次攻打合肥没有成功,就有“好事者”留下“我在合肥很想你”的路牌挂件。

西安大学生沈念辞在2024年清明节期间,偶然注意到茂陵就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还有很多人去祭拜。她看过纪录片,对霍去病有所了解,“封狼居胥”这个词很吸引她,让她产生了对这位少年将军的崇敬和向往之情。去之前,她也准备了一些礼物,“想到他最出名的战绩是征战河西走廊,就带了标记好河西走廊的地图去,还带了酒和写了寄语的明信片”。

沈念辞的礼物恰好被另一名前去的游客看到了。游客感到很震撼,拍下照片发在网上并写道:“地图上,标注出霍去病曾带领数万汉军,千里奔袭踏破祁连山。另捎上一瓶酒水,慰劳九泉之下将士,曾经被你们血液滋养过的土地之上,如今阳和启蛰,寸草春晖。虽仍道远弥坚,挡不住春来勃勃,生生不息。”

“90后”成都女孩央可可这两年买了武侯祠的年票,常看常新。“每次去,都能在丞相的塑像前和惠陵前看到很多鲜花和各种礼物,有三国杀(卡牌游戏)卡牌、手写信、零食……印象最深的是去年清明节,看到丞相的塑像前有一份手写的《出师表》,装在盒子里。”

有评论指出,孔子、秦始皇、曹操、诸葛亮、杜甫、苏轼、岳飞、陆游……在那些对历史有独特情怀的年轻人眼中,这些古人的名字不仅是历史书上的一个个词条,更对应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传奇故事与值得敬仰的崇高品质,有着让人心潮澎湃的力量。

其中,某些古人并没有实体墓葬留存至今,甚至在史书记载中不知所终。但这并不妨碍年轻人以自己的方式,在各种相关场合表达对他们的感怀之情。

单从形式上看,年轻人的这种追思,似乎和一般意义上的扫墓祭祖没有太多区别。然而,在表象之下,与清明节的传统氛围相比,这类活动有着截然不同的情感基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年轻人给古人扫墓时,并没有多少哀伤、悲痛的感受,反而能从中得到一种昂扬向上、鼓舞人心的温暖力量。

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古代名人和今人在时间线上距离遥远,其已经去世的事实,不太容易调动我们的泪腺;另一方面,这也与年轻人在清明节祭拜古人的精神诉求有关。从本质上看,与其说祭拜古人是为了“缅怀逝者”,不如更多是为了“托古言志”。通过纪念古代名人、表达崇敬之情,年轻人释放出的,是一种想从古代名人身上继承、发扬的精神品质,进而更好追求自身理想的美好期待。

责任编辑:李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