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是中国传统戏剧文化大省,保存有丰富的社戏文化传统,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和芗剧依托社戏市场生存发展。
春节之喜庆、清明之缅怀、端午之追忆、七夕之忠贞、中秋之团圆、重阳之敬老……每逢中华传统节日,在福建各地的乡村里,都会有社戏上演。清明节马上快到了,不少闽籍外侨胞返乡祭祖、探亲时,会选择请戏班演一出社戏,这也间接促进了侨乡社戏的繁荣。
华侨将捐资演戏视为功德行为
福州“东南网”报道,在福州地区,村村都有庙,民间将社戏俗称为“神诞戏”或“菩萨戏”。社戏的演出不完全按市场规则运作,观众看戏是免费的,戏资则由村庙集体或个人家庭出资,前者称“众筹戏”,由村庙理事会代表全体信众献演的戏,戏资来自全体村民奉献;后者称“愿戏”,是村民个人或家庭感谢神明献演的戏。免费观看的社戏,成为福州人重要的文化福利。
许多侨乡村民因海外亲属的支持拥有较为宽裕的经济能力。他们将捐资演戏视为一种功德行为,名义是感谢神明庇佑,实质上是回报家乡父老。华侨回中国探亲请戏班演戏也成为一种习惯。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还出现“代祭谢戏”的习俗,即华侨不能回中国,但也要出资委托村庙代演谢神戏。
许多福州乡村建设专门的戏院,可容纳500人至1000人同时观戏,装修豪华,造价在数百万元(人民币,下同),甚至达到上千万元不等。目前,福州地区民营剧团数量长期保持在150个左右。春冬季节是传统农闲季节,也是社戏演出的高峰季节,福州地区每天都有50多个乡村在演戏。
福州地区的传统社戏以酬神为主的古装戏,其中又以宫廷戏、公案戏、爱情戏为主,强调因果报应等道德教化主题,表演形式上突出演员的唱功。现代社戏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娱乐性和观赏性,戏剧的故事结构通常要求有头有尾、情节曲折、冲突性强,能够牵动观众的情绪。但无论是家庭纠纷、历史传奇还是战争冲突,剧目最终都会以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收场,满足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心理期待。
有些戏主除关注演出质量外,还在演出期间给观众发放福利,这种情况近年来在福清与长乐较盛行。如在演出期间为观众提供方便面、八宝粥、蛋糕、食用油等,或准备咸菜饭、煮线面等简餐,招待观众吃中餐或晚餐。有些戏主甚至会直接发红包,作为观众的“路费”。
华侨返乡表演南音 捐建泉州“弦馆”
《泉州晚报》报道,在民间戏曲老艺人眼里,泉州的戏曲表演有四个“大月”(行话,即旺季),分别是农历的正月、三月、五月、六月、九月、十月,这段时间“佛生日”等民俗活动较多,戏班们的生意也较好。
回忆起1984年泉州闹元宵的场景,66岁的杨建春记忆犹新,“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1984年,泉州的闹元宵踩街活动,很多海外的南音团体都来参加,海内外估计有上千人。”杨建春回忆,当时的踩街从文庙出发走了两个小时回到鲤城酒店,在文化宫附近搭了个戏台,各个国家的南音团先后上台表演。“踩街两个小时,秩序很好”。
杨建春所在的洛阳镇屿头村是一个华侨村,1975年左右,华侨捐资在村里建了一个弦馆,请专业的南音教师在此免费教学,从那时起,他便和村里十几个孩子一起学习南音。“那时候我们叫浸馆,白天工作,晚上7时开始去浸馆一直到凌晨2时才回家,第二天一早还能继续出工。”杨建春说当时真是纯兴趣,不知疲倦。在馆里练习时也总会有村民来听,人一多他们便排练成曲给大家听,等人散去了他们再自己练习。“到后面每天晚上都有人来听,有四五十人,而且都听到半夜才回家。”杨建春介绍,当年一起学习的十几个孩子基本学成了。他本人后来还学习了高甲戏,如今他的高甲戏团仍活跃在泉州各处。
大马华人厦门教南音 曾在台设南音班
厦门《海峡导报》报道,在厦门观音山学习的音乐教室里,悠扬南音飘扬。林素梅正在教授孩子们演唱《静夜思》。这位被誉为“南音传承使者”的艺术家,用她45年的从艺经历,将这份千年古韵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南音是我从小的记忆。”1968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的林素梅,从父辈那里继承了这份文化基因。她的父亲和外公都是从福建永春到南洋的移民,带着家乡的音乐在异国他乡延续着文化传统。
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里,各地同乡会经常举办周年庆典,南音表演是不可或缺的节目。“我们常常从巴生到马六甲、槟城等地演出。”林素梅回忆道。
林素梅不仅学习演唱,还精通琵琶、洞箫等乐器。“我哥哥教我吹口琴、笛子,这些基础让我在学习南音乐器时很有优势。”多才多艺的她,为日后的南音教学奠定了扎实基础。
高中毕业后,林素梅赴台湾求学。在台湾的17年,她走遍全台各地开设南音班,将这份文化瑰宝传播到台湾的每个角落。
2006年,林素梅回到南音的发源地——福建定居。2020年,林素梅在厦门观音山学校开设南音班。她别出心裁地将《静夜思》等经典诗词编入南音曲调,用闽南语演绎,让孩子们在学习传统音乐的同时,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如今,林素梅常带领厦门的南音队赴马来西亚巡演,让孩子们有机会与当地华裔学生交流。“看到孩子们穿着马来服装演唱南音,那种文化交融的场景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