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恐蛇迷思 香港学者解读“蛇”之智慧与灵性
发布时间: 1738219638102 来源:南美侨报网综合 评论:0 发布时间: 1738219638102

告别龙年,迎来蛇年。在香港,许多家庭已备上一本运程书。中国文化中,相比正面评价居多的龙,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神秘,人们对蛇年也相对敏感谨慎,坊间更有“重龙轻蛇”的说法。

香港中通社报道,“不少人因受当代文艺作品和宗教故事的影响,对蛇可能感到恐惧。然而,根据中国远古神话,蛇不仅是部落图腾(具神圣意义的部族标记)和君王的象征,更曾被视为健康与吉祥的崇拜对象。”

香港岭南大学环球中国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蔡宗齐与研究员王浚哲分享生肖“蛇”的典故,解开“重龙轻蛇”的迷思。

“蛇”作为古代中国早期图腾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出现的时间甚至早于“龙”,并且是“龙”图腾的重要组成部分。

蔡宗齐说,古代传说中,被视为华夏文明的神话始祖伏羲和女娲都与蛇密切相关,常被描绘成人首蛇身的形象。

例如战国文学《楚辞·天问》记载:“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东汉文学家王逸注释道:“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七化”。在山东武梁祠的画像石中,刻画了人面蛇身的伏羲和女娲,他们的尾巴相交,象征着和谐与结合。可见蛇是作为智慧与创造的象征,深刻影响着中国神话。

云南网报道,蛇作为古代中国早期图腾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与龙的关系也尤为密切,较龙更早出现。考古资料显示,仰韶、红山、良渚等早期文化中,均体现出对蛇的崇拜。2000多年前的滇池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蛇类繁衍。蛇对于生活于此的古滇人具有特殊意义,它的形象充斥在滇人的祭祀、生活、艺术等多个方面,蛇的形象频繁出现在古滇国的青铜器中。

滇国的蛇文化中保留着原始信仰的特征,石寨山滇王之墓发现的6件铜编钟,每件的器身两面各装饰4条龙首蛇身图像,反映出滇国上层对于汉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模拟。知名的“滇王之印”为汉武帝所赐,蛇纽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地方特色,也进一步象征着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权力。

蔡宗齐介绍,而民间传说也有不少描述蛇正面形象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白蛇传》,给蛇赋予了鲜明的性格,白蛇并非作恶多端的“妖怪”,而是勇敢与智慧并存的独立女性。

蔡宗齐指出,蛇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多种象征意义,包括智慧和灵性,健康和生命力,以及福瑞和吉祥。在即将到来的蛇年,可以寄托对智慧的期望和对新生活的追求,愿家人朋友在新的一年里智慧增长,事业步步高升,生活充满新气象。

在香港维园年宵市场,带有生肖的过年贺词红包、挥春十分畅销:“蛇年丰收”“祥蛇贺岁”“蛇来运转”“金蛇腾跃”,尽是一片喜气洋洋,寄寓港人对蛇年的憧憬和期待。

蔡宗齐也给出几个成语供大家参考:“第一个是‘灵蛇之珠’,古代传说中的珍贵明珠,象征超凡的才智;第二个是‘蛇龟献瑞’,这是玄武‘龟蛇合体’的形象,两者都是长寿、生命力的代表动物,可以用来表达吉祥的祝福。”

至于蛇年的祝福用语又有哪些呢?蔡宗齐给出几个例子:握灵蛇之珠,行腾达之运;蛇龟献瑞,龙腾虎跃;祥蛇护岁,四季平安。

责任编辑:戴戴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