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一觉醒来,“古风小生”火到了2025。
中新网报道,“今天当一下古风小生”“快哉快哉,我应在江湖悠悠”“笑得小女子一命呜呼”……近段时间,此类造句刷屏各大社交媒体,就连大洋彼岸的TikTok“难民”也被调侃了一把。
在某位美国网民发布的中世纪骑士COS(角色扮演)动态下,一条“欧洲古风小生”的评价被群众顶到了前排。
此外,还有博主晒出一位英国小伙表演“江湖悠悠”的视频,并直言“后悔给男朋友看了古风小生”,引发评论欢乐互动。
那么问题来了,连“歪果仁”都难逃其魅力的“古风小生”,到底什么来头?
最初,“古风小生”指的是一个具体的人。某情感博主收到投稿,投稿人称自己相亲相到了“古风贵公子”。这位男嘉宾故作古风姿态、稍显矫揉造作的交流方式过于魔性,因此被网民戏称为“古风小生”。
“古风”,原指一种诗歌体裁,现在互联网上多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调,融合古典诗词等元素,用古代故事、历史人物、古典意象等为素材进行创作的一种文化风格。
然而在互联网传播中,“古风”被大量乱用、滥用。以上文的相亲男嘉宾为例——意图借助“古风”散发个人魅力,但又因为生搬硬造让人脚趾抠地。
清奇的画风,助力这则博文火速出圈。在这股“古风”乱流中,网民们仿佛集体穿越,开始玩梗仿写。
还有人总结了模仿诀窍,譬如把“我不会”改成“小女子不才”,把“对不起”改成“公子勿怪”,把“我去”改成“噫吁嚱”,霎时间,互联网上金句频出。
“网络语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简单的否定与叫好是不可以的,要具体语言具体分析,好的要肯定,不好的要剔除,一时拿不准的,可以让时间来验证、解决。”中华诗词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蔡世平表示,语言是“活”的,是生机勃勃的,是流动变化着的;一成不变的语言是死气沉沉的,是不受欢迎的,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对待语言应采取开放、包容、创造的态度。尤其是文学艺术语言,打乱常规,造成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是作家、艺术家经常使用的手段。
同时,他强调,任何事物都有规矩,都得靠谱。无论生活语言还是文学艺术语言,需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看得懂的原则,二是美的原则。对于这种新兴文化,一方面要正视它的存在,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它朝着健康的语言文字道路上走,不要使它如一头失缰的野马,迷失方向、乱冲乱撞、任其发展,扰乱正常的语言文字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