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拟将低使用率男厕改为“无性别公厕”引热议
发布时间: 1732186104301 来源:南美侨报网综合 评论:0 发布时间: 1732186104301

排长队、男女厕位比例不均等问题困扰广州部分公厕。18日,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在官网就《广州市环卫公厕布局规划(2024-2035)》进行意见征求。征求意见稿表示,广州不仅将继续推进各类公厕的新建改扩建工作,还计划对使用效率不高的男厕进行改造,以缓解女厕“排长队”问题。

《广州日报》报道,征求意见稿表示,广州将鼓励有条件的公厕改造为无性别公厕;对于男女厕位比例不合理,男厕位使用效率不高或有改造需求的公厕,应鼓励改造为无性别公厕。另外,征求意见稿还透露广州计划鼓励建设儿童友好型公厕,完善儿童如厕措施,配置人性化服务设施。

相关消息一出,引发广泛关注。

有网民表示支持,认为节假日女厕排队较多,应该考虑到厕位的不足问题。有网民认为,应该直接扩建女厕。有网民担心会不会有安全问题?还有不少男性网民担心,无性别厕所会不会取消男士专用的小便池而带来不便,也有一些女网民吐槽,男性会在里面抽烟或者不注意卫生,让别人觉得不适。

长沙“红网”刊发题为《“无性别公厕”值得大力推广》的文章称,女性如厕难的问题由来已久,尤其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商场、景区等,女厕所常常排起长队,而男厕所却空无一人。这不仅影响女性的如厕体验,也反映了公共空间资源配置的不公平。

相关研究表明,女性如厕时间通常是男性的两到三倍,并且女性可能在厕所内进行其他额外活动,如补妆、换衣等,这进一步增加了等待时间。此外,传统公厕设计中男女厕位比例失衡,也是女性如厕难的重要原因。设计者往往以“相同的坑位即可”来应对两性需求的差异,而忽视了女性的生理特征和实际需求。尤其在大型公共场所或活动中,女性的流量和如厕需求常被低估。社会对女性生理需求关注的不足,导致女性厕所设计在面积和数量上长期处于劣势,这直接造成了女性如厕难的问题。

在这种现状下,无性别公厕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案。无性别公厕的理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当时,德国、荷兰等国家开始推广“共用厕所”,旨在打破男女隔离的传统观念,提倡男女平等和性别多元化。此后,这种设计理念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一种新的公共厕所设计趋势。

无性别公厕的引入,旨在通过打破性别界限,提高公厕使用效率。比如,上海张家浜浦东南路口试点建造了该市首座无性别公厕,向公众展现了无性别公厕的可行性。广州也计划鼓励无性别公厕的改造,以缓解女性如厕难的问题。然而,这一创新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无性别公厕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尤其是女性的特殊需求,例如足够的更衣空间和高标准的卫生环境。其次,无性别公厕可能引发社会争议,比如部分女性担忧的隐私问题。因此,在推广无性别公厕时,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性别平等和多元化需求的认识。同时,也要加强监管,保障使用者的隐私和安全。


责任编辑:李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