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33岁的华裔荷兰小伙苟永明近期带着养父,从荷兰前往四川米易县老家认亲,完成了养父母多年来的心愿。两个家庭的首次重逢,背后却有一段长达17年的跨国寻亲故事。
30年前,3岁的苟永明随父母从江苏出发到四川探亲,在成都火车站与家人走散,之后被送到福利院,取名叫“苟永明”。4岁时,他被一对来自荷兰的夫妇收养,他的人生从此改变。养父母对他很好,他通过攻读获得了博士学位。2007年开始,养父母多次带着他赴四川寻亲,直到今年认亲成功。如今,他也成为一名志愿者,想帮助更多有着和他一样经历的人“回家”,让更多的家庭团圆。
与家人走失 4岁时被荷兰夫妇收养
《成都商报》报道,当苟永明近期再次回到四川米易县探亲时,他已没有了第一次认亲的陌生感,“感觉这个地方很熟悉,好像从未离开过一样”。
看见儿子回家,母亲很高兴,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家人为他和养父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母亲忙着给养父夹菜,这是两个家庭30年后的首次团聚。他说,这是养父第一次到米易的家中,养父的心情很激动,“养父母一直希望我找到亲人,他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苟永明出生在江苏睢宁,本名叫高庆松,小名叫高洋,他的亲生父亲是江苏徐州人,母亲是四川米易县人。1994年11月的一天,父母带着他前往米易县探亲。在成都市火车北站转车时,时年3岁的他走失。1994年12月6日,他被送到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取名叫“苟永明”。那年是狗年,所以取姓“苟”。
4岁时,苟永明被一对荷兰夫妇收养,之后定居在荷兰。养父母对他很好,他在荷兰攻读了本科和硕士后,又到加拿大完成博士学位。他回忆,大约10岁时,就知道自己是被收养的,“养父母很开明,他们支持我寻亲,希望我过得开心”。
长达17年的跨国寻亲 终于找到亲人
寻亲之路,苟永明走了17年。
2007年,苟永明和养父母第一次前往成都寻亲,没有找到有效线索,带着遗憾回到荷兰。2008年,他开始学习中文,方便以后寻亲。经过多年的学习,他已能流利地说中文。2012年,他通过网络在宝贝回家网站登记寻亲,并再次到达四川,志愿者陪他到福利院、派出所走访,仍然寻亲未果;2016年,他又一次前往四川寻亲,有好几位失踪儿童的家长与他的血样进行了比对,但比对均未成功;2023年,在海内外多名志愿者的努力下,他的血样被采集入库。
2023年11月,苟永明通过DNA比对找到了生母,当时养母刚病逝一个月。今年2月11日,正月初二,他独自从加拿大来到米易县认亲,生母见到他喜极而泣,一家人吃了团年饭,拍了合影。
2月15日,苟永明回到了江苏睢宁,祭拜生父时掩面而泣。苟永明的大伯拿出5.7万元人民币告诉他,这是他父亲生前居住的老宅拆迁后留下的补偿款,这让他完全没想到。大伯说,留着这笔钱,就是留着一个念想,希望有生之年能等到他回家。
从寻亲者变志愿者 助被收养孩子寻亲
这次回家,苟永明感觉生母的身体比之前好了很多,“春节回来时,妈妈的精神状态不太好。这次回来,可以和她正常交流了,她看到我很高兴”。
当年,苟永明走失后,父亲在成都找了他3年无果,回到江苏老家后精神失常,于2009年带着永远的遗憾离世。母亲再婚重组了家庭,与继父生育了一双儿女,但因思子心切、抑郁成疾,母亲患上了精神疾病。儿子回家,成为治愈母亲疾病的“良药”,她的病情得到极大好转,精神状态逐渐恢复正常。
苟永明说,很感谢宝贝回家志愿者帮忙寻亲,没想到能找到家人。苟永明说,未来会兼顾两个家庭。养父今年72岁,他准备在欧洲找工作,方便照看养父。每年至少回一次中国,看望四川和江苏的亲人。
如今,苟永明也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我觉得有责任去帮助更多的家庭团圆”。在荷兰,他身边也有几个同样收养福利院儿童的家庭,当他寻亲成功后,其他几人也渴望找到中国的亲人。此前,他一直被帮助,这一次他想去帮助别人。于是,他申请成为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利用语言方面的优势,与其他志愿者搭建起一座跨国寻亲的桥梁。
前段时间,在苟永明等多名志愿者和警方的努力下,华裔荷兰女孩张萍成功找到四川的亲人。9月8日,张萍回到成都金堂县光荣村认亲,一家人团聚。据介绍,张萍1岁多时,奶奶带着她走亲戚时不慎走失。走丢后,张萍辗转被送到福利院,后被一对荷兰夫妇收养。“看到她与家人团聚的那一刻,我都感动哭了。”苟永明说,这让他体会到当志愿者的意义。
发起公益寻亲行动 海归助更多失散的孩子回家
苟永明寻亲背后,是寻亲志愿者长达十余年的接力。
北京《人民政协报》报道,每次见证寻亲成功后,双方拥抱在一起的团圆时刻,作为湖南长沙市政协侨联界别委员工作室召集人的谭笑丹总会更坚定自己选择,“在所有身份中,寻亲志愿者的身份让我有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谭笑丹说。
2003年,谭笑丹在海外完成学业后,回到家乡创业,利用行业与技术优势,发起免费DNA亲子鉴定的公益寻亲行动。在她的公司,寻亲者的“DNA免费鉴定”优先于所有商业业务鉴定,这是她立下的规矩。
“帮着寻亲不要钱!”在社交平台上,谭笑丹用这句话作为个人介绍,20余年不曾变过。她定义自己是“公益寻亲义工”,并以此作为自己微信昵称。
几根带着毛囊的头发,或口腔黏膜细胞样本,最快半天可出具DNA比对结果……成功了,她激动欢欣;失败了,她也不气馁,继续寻找、比对。“这件事做得多了,对团圆有了更深的理解。逢年过节时,很多寻亲者的情绪总是格外低落、焦虑,会打电话来诉说他们的苦闷。”谭笑丹理解他们对团圆的向往,因此她总是希望再加快些脚步,助更多家庭的团聚。
为了服务更多人,谭笑丹的免费DNA亲子鉴定与“随手公益”“宝贝回家”、长沙手语义工群等公益团体都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她还带领团队与麓景社区合作成立“DNA公益寻亲服务中心”“笑丹委员工作室”,帮助更多人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