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厦门。在88年的人生里,他下南洋,在异邦建立起一个中国人的工商企业王国;投身教育,散尽家财用毕生心血成为举世闻名的教育实业家;一生忠贞爱国,特别是抗日战争(抗战)爆发后,募集巨款,动员华侨机工,支援中国抗战,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面旗帜。
向陈嘉庚陵园敬献花篮、举办陈嘉庚生平事迹展览、寻访嘉庚故里……在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人们通过向多种方式纪念陈嘉庚,表达对他的敬意和缅怀。
海外侨胞向陈嘉庚陵园敬献花篮
福州东南网报道,中国侨联系统和海外侨胞向陈嘉庚陵园敬献花篮仪式21日在厦门市集美鳌园举行。中国侨联主席万立骏以及来自中国侨联,中国各省区市(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厦门市、集美区侨联和海外侨胞代表等110余人参加了活动。
中新社报道,“弘扬嘉庚精神共圆民族复兴之梦”座谈会21日在厦门举行。来自海内外研究“嘉庚精神”的知名专家学者,集美学校师生及校友代表,陈嘉庚后裔等150位海内外嘉宾与会。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说,陈嘉庚是知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要学习弘扬陈嘉庚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的品格,关心祖国建设、倾心教育事业的诚心。立足侨务大省优势,引侨资、汇侨智、聚侨力,广泛凝聚侨心,引导海外闽籍侨胞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
中国侨联主席万立骏说,陈嘉庚是中国侨联首任主席,用毕生努力诠释了广大华侨华人的赤子心、桑梓情、报国志,展现了海外游子爱国爱乡、爱自己家人的深厚情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级侨联组织要团结带领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大力弘扬嘉庚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侨界力量。
“陈嘉庚以其独特的商业智慧和适应力取得显著成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员张慧梅说,他具有开放、包容与国际化的经营理念,建立起跨国界、跨地域的全球商业网络。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之后,他积极参与新加坡和中国的社会、文化、教育、政治等事务,并作出重要贡献。在张慧梅看来,陈嘉庚以及“嘉庚精神”,是东南亚华人社会以及中国社会一种共同的历史记忆,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及与海外华人关系的维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教授安焕然提到,陈嘉庚兴学办校精神,深深影响着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事实上,陈嘉庚的精神典范一直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力量重要的活水源头。”安焕然说,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史上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中,有不少受到陈嘉庚精神的影响,他们不仅出钱出力,热心教育,而且如同陈嘉庚那样,始终贯彻与时并进的教育和教改理念,务实地兴学办校。源自“嘉庚精神”的马来西亚华人兴学办教的传统,是马来西亚华教永续发展的精神内涵所在。
陈立人:陈氏子孙将秉承先人遗志,弘扬“嘉庚精神”
“一个半世纪前,我的祖父陈嘉庚诞生在山清水秀的厦门集美。”陈嘉庚长孙陈立人21日在厦门说,“祖父陈嘉庚的灵魂与骨血中,蕴藏着这座城市最独特的品性:依海而生、向海图强,诚信果毅、爱拼会赢。”
在陈嘉庚诞辰150周年之际,陈立人再次回到家乡厦门,他说,见证了厦门经济特区的辉煌成就,同时也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我们对此感到十分喜悦和欣慰。”
在陈立人看来,祖父陈嘉庚用光辉绚烂的一生,践行“真骨性方能爱国,真事业方能救国”的人生誓言,为后世子孙遗留下延绵不尽的精神财富和教育遗产。
“祖父曾留下遗教‘饮水思源,不可忘本’。我们陈氏子孙源自中原、扎根闽南,如今走向海外、遍及全球。”陈立人说:“我们血脉中天然流淌着中华儿女亘古不变的民族精神,携带着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基因。将始终秉承先人遗志,传承弘扬‘嘉庚精神’,充分发挥家族资源优势,凝聚海内外华侨华人力量,为服务厦门城市建设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保护修缮工程竣工 “陈嘉庚先生故居”恢复开放
陈嘉庚先生故居保护修缮及室内复原工程竣工仪式19日在陈嘉庚先生故居举行。
陈嘉庚先生故居位于厦门市集美区集美社后尾角庄厝,是陈嘉庚、陈敬贤及家眷回中国时工作和生活的住所。1939年4月,日军飞机轰炸集美时被毁,“仅余空壳”。1950年,陈嘉庚回到集美定居,他坚持“先公后私”,直至集美学校校舍修葺完成后,才于1958年修复个人住宅,其晚年在此工作、生活。
1980年,陈嘉庚先生住宅经全面修缮后,设为“陈嘉庚先生故居”,并开辟“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陈列馆”。2022年,集美校委会启动“陈嘉庚先生故居”数字化复原项目。
集美校委会于5月启动陈嘉庚先生故居保护修缮及室内复原工程,对建筑主体进行文物修缮,并按照1958年陈嘉庚在此居住时的场景进行室内复原。修缮复原后的陈嘉庚先生故居于20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此外,在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厦门市嘉庚教育遗产保护办法》(下称“办法”)于21日正式施行,从适用范围、规划管理、传承利用等方面对嘉庚教育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规定。
该办法指出,加强与台港澳同胞、华侨华人以及海外人士在嘉庚教育遗产保护方面的联系,促进嘉庚教育思想的传播与交流。鼓励海内外有关研究机构、民间团体通过学术活动、艺术创作、理论研究等方式,加强嘉庚教育思想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