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在浙江省绍兴市稽东镇大桥村,应华亮的民宿又进入几乎满房状态。他打造的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还有可供农事体验的乡村田园、菌菇基地等,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特色。
中新网报道,今年是应华亮到乡村创业的第六年。在这名“80后”的带动下,如今稽东镇已有近三十家农创客创办的农业企业,这些年轻人的加入,让原本经济落后的稽东镇成为当地乡村产业发展最快的乡镇之一。
在浙江,农创客“进村”近年已是潮流。截至今年9月,该省已培育超7.4万名农创客,其中“90后”“00后”超过半数,创业领域涉及“土特产”全产业链。从以往村内青年纷纷“逃离”,到如今成为年轻人的创业热门地,浙江乡村吸引力的变化,折射着中国乡村发展之变。
农村能逐渐积聚起“人气”,一个重要基础便是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
“这些年的‘五水共治’‘绿道建设’等解决了河道内涝等问题,恢复了门口苕溪的自然生态。”在杭州余杭区径山镇的小古城村,“90后”农创客金汶斌的径山茶庄园正在建设中。他说,自己入村创业的信心正是来自于环境的提升。
农村逐渐积聚起“人气”,还得益于乡村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
上个月,金华市陈薇粮油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薇与其他21名农创客,参加了一场特殊的研学进修——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的2024年浙江省乡村振兴高层次人才研修班。
陈薇介绍,其特殊之处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时间跨度长达半个月,其次是课程丰富,包括专题授课、案例分享、现场考察、项目PK等,最后是跨省研修、“取经”长三角。
浙江自2021年就启动“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在中国率先出台农创客培育政策,从资金、用地、技术等多方面扶持其发展。今年浙江还启动建设100个现代化农创园、500个农创客共富基地,为农创客提供项目孵化、技能提升等一站式服务。
去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破4万元人民币大关,连续39年居中国各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1.86,连续11年呈缩小态势……愈发明显的“气质”之变,正让越来越多人对农村发展的未来充满期待。
北京“中国青年网”报道,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布的一项有1500名青年参与的调查显示,对于乡村的变化,网购更便捷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排在前两位。84.0%的受访青年相信乡村未来会成为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的“热土”。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革命老区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前恒注意到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一组数据:2012年至2022年底,全中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人。陈前恒认为,年轻人开始返乡,一方面来自大城市的推力,比如大城市的生活成本、经济负担、通勤时间等,让一部分年轻人意识到大城市并不是理想的生活地方;另一方面,随着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生活压力也更小了,乡村的价值重新被挖掘,产生了新的引力、拉力。这种推力和拉力让年轻人开始评估自身需求,选择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