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有很多种形式,但无法具体用多少衡量。”反映泰国华人家庭的电影《姥姥的外孙》23日在中国上映,目前在电影评分类网站豆瓣网上评分高达9.0。今年4月在泰国上映后成为截至目前的泰国年度票房冠军,海外上映后更是创下多地票房纪录,截至7月31日,成为泰国影史上第五部全球总票房超过10亿泰铢的电影。
讲述外孙重拾与姥姥亲情的故事
杭州《钱江晚报》报道,电影聚焦的是泰国华人家庭的故事,以清明节扫墓为开头,带出了典型的三代人形象:作为家族长者的姥姥,以及她的3个儿女——同样有了家庭的城市中产形象的大舅、窝囊的小舅、辛苦操劳的母亲,还有作为新生代的以自我为中心、想要独立生活的外孙。
影片的主线,讲述了无业年轻人阿安(马群耀饰)看到堂妹因照顾病重的爷爷而继承房产后,决心扮演身患绝症的姥姥(乌萨·萨梅坎姆饰)的“全职孝孙”,期待获得遗产。但面对同样“努力”的舅舅们和“挑剔”的姥姥,以及由此瞥见的世事炎凉之后,他的心境逐渐发生改变,并重拾与姥姥的亲情的故事。
与此同时,影片探讨的社会议题同样十分丰富。《姥姥的外孙》除了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的姥姥外,也探讨了泰国底层女性在社会中的现状,“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影片不乏对社会中辛劳的底层女性的关注。
影片同样表现了社会变迁代际交革中,传统大家族面临的挑战,当小家庭逐渐取代多世同堂的大家族,姥姥作为三世同堂的大家族的维系者,旧日的亲情纽带在时代的变迁之中变得脆弱,姥姥想要维持却十分无力,这一点也引起了观众的共情。、
浓烈的“华”文化印记
北京《环球时报》报道,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中蕴含大量中式元素和文化印记:主角姥姥来自潮汕移民家庭,会讲潮汕话、吃潮汕美食,保留清明全家扫墓的习俗,阿安小时候看过中国电视剧《包青天》,而贯穿整部电影的情感引线,是一首潮汕摇篮曲《唪金公》(“唪金公”是一种象征美好未来的神灵)……
据悉,导演和“姥姥”都有1/4的中国血统。
帕特·波尼蒂帕特则是一位颇具才华的导演,在《姥姥的外孙》之前,他导演的剧版《天才枪手》《窈窕淑男的日记》均取得了优秀的口碑,多部电影获得了豆瓣9.0及以上的高分。
乌萨·萨梅坎姆常接触泰国华人家庭,她对中华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很喜欢《上海滩》中的角色丁力,并透露近期可能会到访中国,“想尝尝中国美食”。
马群耀是祖籍广东汕头的泰籍华人,与阿安相似的生活背景让他对角色理解更加到位,“我们都是在泰国华裔家庭中长大,我努力把自己融入阿安,让他更有层次感”。马群耀还分享道,影片中许多场景勾起了他的儿时回忆,“清明那场戏让我回想起小时候扫墓时,孩子们一起跑来跑去的场面。”马群耀还为电影献唱中文版主题曲,“中文版和泰语版的歌词很接近,有老师来指导每句话并检查发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