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百日咳再现”,中国将在全国范围哨点医院开展全年监测,强化预防接种和重点场所防控。其中,如果同一学校或其他集体单位,7天内报告10例及以上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百日咳病例的情况,将按照“聚集性疫情”进行处置。
上海“第一财经”网站27日报道,近日,中国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制定印发《百日咳防控方案(2024年版)》(下称方案),提出百日咳防控将聚焦重点人群和重点机构,加强预防接种和健康宣教。开展多渠道监测预警,加强疫情分析与风险研判,及时发现、规范治疗病例,有效处置聚集性疫情,坚决遏制百日咳疫情扩散蔓延势头,最大限度降低重症、死亡风险。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该病病程较长,典型症状可表现为持续2至3个月的咳嗽,故称“百日咳”。
今年,中国百日咳报告病例数显著上升。据中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数据,2024年1至3月中国每月报告百日咳病例数分别是15275、17105和27078例,累计发病人数近6万,死亡病例达到13例。2024年3月报告的病例数同比去年同期(821例)增长了近33倍。
加强预防和暴露后预防
百日咳是一种疫苗可预防疾病。1978年开始,中国将百日咳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随后的30年间,百日咳发病率明显下降,中国报告病例数连续多年维持在3000例以下。
但近年来,由于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力衰减和百日咳鲍特菌变异,全球很多疫苗覆盖率较高的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发病年龄高峰从婴幼儿转移至青少年及成年人,青少年及成年人成为婴儿百日咳的主要传染源。有研究显示,2018至2022年中国国内百日咳报告发病率已接近20世纪80年代末的报告水平。
目前,中国使用的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均为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其中,纳入中国免疫规划的疫苗是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TaP),为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的三联苗。除此之外,市场上还有含百日咳成分的四联苗和五联苗。
DTaP是共纯化工艺疫苗,与基于组分纯化的新一代疫苗相比,抗体持久性不足。去年12月发布的《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提出,通常疫苗接种3至5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若有流行时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
提出五类防控“重点机构”
为进一步落实传染病防控的“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方案还对百日咳病例的报告和管理、疾病监测、聚集性疫情处置和重点场所防控等提出了细化要求。
方案提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参照《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版)》对病例进行诊断,并按照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24小时内进行报告。
由于百日咳在婴幼儿期间更易感,而适龄入学儿童基于环境暴露、抗体持久性等原因,感染风险也有所增加,方案提出了五类防控的“重点机构”,包括月子中心、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儿童福利机构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和医疗机构。
“重点机构”需重点防范聚集性疫情的发生。根据方案,百日咳相关“聚集性疫情”定义为:在同一托幼机构、月子中心、儿童福利机构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等有6岁及以下人群聚集的重点机构,7天内报告3例及以上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百日咳病例;在同一学校或其他集体单位,7天内报告10例及以上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百日咳病例。
专家:建议出台成人加强免疫方案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报道,深圳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首届深圳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组长卢洪洲表示,现在成人百日咳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呼吁出台一个成人加强免疫的方案。“成人往往症状更轻,但小孩一旦感染,可能会比较重。家里有小孩的成人接种意愿会比较高。”
不过,目前成人和青少年用百日咳疫苗在中国尚无相关产品上市。
对于成人和青少年感染后隐匿传播的情况,卢洪洲建议广泛使用核酸检测诊断,因为有人可能症状不是很重,也不去查,而百日咳监测的一个特点是假阴性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