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电商购物节期间,物流工作人员正在分拣、转运快递包裹。 中新社资料图
“付完预售还得惦记着什么时候付尾款,买个东西要花十天半个月。”“以为预售是最便宜的,没想到现货更便宜。”每次“618”、“双11”电商大促总能听到的抱怨,或许即将消失。
中新财经报道,继天猫宣布取消“618”预售机制后,5月8日,京东也正式宣布“现货开卖”。这或许意味着,传统电商平台沿用十年之久的官方预售机制将退出历史舞台。
“618”,更简单了?
“更简单”,正在成为传统电商平台对购物节大促的新定义。
根据天猫5月6日公布的规则,取消预售后,今年天猫“618”共有两波现货售卖期,第一波自北京时间5月20日晚20时开始,第二波自5月31日晚20时开始。此外,天猫还特别强调,此次也将简化商家报名参加环节,无商家报名环节,满足条件的商家直接进行商品报名即可。
京东方面则宣布“不卷时长”,将现货开卖的时间定在了5月31日晚20时。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电商平台第一次提出“不预售”。
2023年“双11”,京东提前活动时间并取消预售。而拼多多则在2021年、2022年“双11”就打出了“无定金、不预售”的口号。
“这次终于听劝了!”有不少网民表示。
预售制为何被吐槽?
网民感慨背后,则是“苦预售久矣”。
所谓电商大促预售制,即允许消费者在活动开始前支付定金锁定商品和价格,并在活动当天支付尾款完成交易。起初,“618”和“双11”电商促销活动并没有官方预售环节,但随着活动规模逐渐扩大和消费者需求增加,预售机制逐渐被引入。
“预售可以避免无效的扩大生产,让商家在明确知道消费者真实需求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性组织货源,对于商家品牌来讲,具有明显优势。”易观流通行业高级分析师陈涛表示,预售制不仅可以让电商平台提前带动市场氛围,争抢第一波流量并锁定消费用户和销售额,还能使商家减少参与大促的风险。
陈涛指出,在电商大促早期,很多商家不敢大规模提前生产、备货,导致商品现货量有限,很多消费者抢购不到,而预售制则避免了这一情况,同时也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优惠。
然而在电商飞速发展十几年后,商品供应已充足且成熟,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预售制的弊端也开始暴露。
武汉《湖北日报》“极目新闻”报道,武汉市民舒女士是名“90后”,她说,自己有多年网购的经历,家里的吃穿用度大多靠网购解决,“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好多商品都变成了预售,动辄半个月、一个月的,实在是不想等这么久。”因此,对于预售的商品,她能不买就不买。
还有消费者表示,曾经“618”或双11等购物节购买的预售商品,有的不能按照约定时间发货,甚至出现了补差价时悄然涨价情况,维权非常心累。
中消协发布的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电商平台预售模式亟待规范,存在“尾款”涨价不诚信、预售商品不保价、承诺赠品不兑现、承诺时间不发货、“最低价”宣传不属实的问题。“尾款”涨价不诚信的现象受到较多投诉。消费者在购买预付商品时,显示定金和“尾款”均已确定,但支付“尾款”时却发现“尾款”被商家悄悄提价。
对电商大促的“疲惫感”也体现在商家群体中。一名小商家称,自己已很少参加大促活动。“每逢大促都要加人加班很久,退货又很多,库存全搞乱了,真的是又累又不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