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漫画家鸟山明 我们的童年里有他笔下的色彩
发布时间: 1710516139808 来源:南美侨报 作者:王路 评论:0 发布时间: 1710516139808

日本知名漫画家鸟山明于2024年3月1日因病离世,终年68岁。鸟山明绘有经典漫画作品《龙珠》《阿拉蕾》等,在全世界都极受欢迎。对于中国“70后”“80后”来说,鸟山明的漫画和根据其改编的动画是他们童年时的难忘记忆。鸟山明的作品有何“魔力”?《龙珠》《阿拉蕾》当初是怎样成为中国孩子们日常“伙伴”的?在日工作生活多年,并曾参与多部日本怀旧动漫中译版书籍出版工作的动漫爱好者张眠知近日受访时,谈了他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此外,中国译制动画研究者赵丰也提供了详实的历史资料证明。

日本漫画家鸟山明。视觉中国


流畅干净的静态画面 超越动画的视觉盛宴

单行本发行接近3亿,剧场版21部,各类游戏50款以上,如果这组数字或许还不足体现以《龙珠》这部漫画的影响力,那么看看2021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奥运会:当时各国运动员都喜欢在出场时cos日本动漫角色的经典造型,有动漫粉丝统计,其中有约一半都是《龙珠》里的角色,可见各国民众对其的喜爱。

在对《龙珠》如数家珍的张眠知看来,鸟山明相比其他漫画家最大的优势在于对分镜的掌控力和对打斗动态场面的呈现技巧。

所谓漫画分镜,就是把需要表达的情节在每页纸上各种大小的格子里呈现出来。“日本漫画的阅读顺序是从右到左,从上往下,他的动作设计和镜头点位选取都是符合阅读者视线移动方向的。静态画面实现了别样的流畅感,甚至能够带来超越二维动画的格斗技视觉盛宴。”

作为一部热血漫画,《龙珠》里有大量打斗动作。按常理,静态漫画在动态动作上肯定不如动画有优势,但鸟山明颠覆了这个传统观念。“一招一式的动作设计都符合现实世界的物理学,展现的动作帧详略得当,不该省略的前置帧过渡帧绝不省略。”张眠知评价,“比方说,一拳打出之前,肯定先有一帧收拳蓄力。所以画出的武技有着真实的打击感。”

虽然打斗场面众多,但鸟山明的画面并不凌乱。“他的漫画中,只在有必要的时候才描绘复杂的背景,绝不喧宾夺主,画面特别干净。”张眠知表示,但鸟山明并不是不会画复杂的背景。“必要的时候,比如画城市或室内场景,他画得也非常好。”

鸟山明还非常擅长画机械,《阿拉蕾》里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机器人或飞船。《龙珠》里也有很多款式的名车。“他当漫画家前在公司里做设计师,科班出身,一直认真观察思考机械和服装,这方面是专业的。”张眠知说。

优秀的分镜、真实的动态动作和精致的机械画技,让鸟山明的作品在技术上达到其他漫画家难以企及的高度。

2017年4月26日,上海,“龙珠特展-永远的超级赛亚人”近日在南京东路附近一商场内开展。图为地面上的《龙珠》人物图案。中新社


糅合大量中国元素角色 走高大威猛路线征服欧美读者

除了精湛的漫画技巧,鸟山明的作品在构思上也很巧妙。看过《龙珠》的读者都知道,这部漫画的主角是孙悟空,早期还有一个小伙伴叫小八戒,看起来和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非常像。“《龙珠》的设定确实是借鉴了《西游记》,除了这俩人之外,他们还有一个女同伴叫布尔玛,这个角色对应的是唐僧。”张眠知解释,“在日本,西游记衍生作品中很喜欢把唐僧设定为女性。”从剧情方面,他们一路克服困难寻找龙珠,也和西天取经的模式类似。

《龙珠》走红后,也传到了中国,很多粉丝开始挖掘这部漫画和中国文化的联系。于是,龟仙人的原型是成龙,小林的原型是中国少林寺小和尚等设定逐一浮出水面。鸟山明曾说过:“没有成龙的《醉拳》,就没有我的《龙珠》。”中国功夫确实对他的影响深远。而龟仙人在漫画中曾用过“程龙”的化名,这也非巧合。此外,漫画早期有很多背景和桂林山水非常相似,这很可能是因为在创作《龙珠》之前,鸟山明在1984年曾专门赴华采风寻找灵感,而桂林是他采风的城市之一。

总之,《龙珠》是一部糅合了许多中国元素在内的动漫作品,对中国读者自然是吸引力非凡,而对欧美读者来说,因为以前有李小龙、成龙等功夫巨星积累的人气,这种风格的漫画也非常受欢迎。到了漫画后期,各角色的战斗力不断暴涨,甚至还引入了以具体数值衡量的战斗力概念,更让崇尚力量的欧美读者看着过瘾。还有一方面,张眠知认为:“《龙珠》早期的人物形象走的是可爱路线,欧美读者不太喜欢,从中期开始,人物变成高大威猛的肌肉造型,开始符合欧美读者的口味。”这些都是《龙珠》比大多数其他日本漫画在全世界人气更高的重要原因。

当地时间2021年10月31日,西班牙巴塞罗那,当地举办第27届漫画展。图为漫画展上的鸟山明作品《阿拉蕾》。视觉中国


2024年3月8日,北京,一名儿童在书店拿起日本漫画龙珠中文版。视觉中国

中国译制《阿拉蕾》动画有三版 小雪珠、阿拉蕾、小雨傻傻分不清楚

说到鸟山明的作品和中国读者的结缘史,中国译制动画片研究者赵丰绝对有发言权。根据他提供的资料,鸟山明的第一个重量级作品《阿拉蕾》的动画版早在1989年就由广东电视台译制并播出,当时片名翻译为《IQ博士》,主人公翻译成小雪珠。一年后,黑龙江电视台也引进了《阿拉蕾》,但片名变成了《天才博士和他的机器娃娃》,主人公译作阿拉蕾。这一版本很快在各省级电视台陆续播出,成为当时中国大陆孩子们深刻的记忆。

1992年,在动画片播出3年后,《阿拉蕾》的漫画才姗姗来迟,海南美术摄影出版社以6卷共33本的形式将其送到中国孩子们手中,此时初次接触日本动漫的众人才发现,原来这个搞笑的动画,竟然是来自漫画书。

又过了7年,到了世纪之交的1999年,《阿拉蕾》动画又以《怪博士与机器娃娃》的片名与大家见面了,这次,主人公又变成了小雨。此时,10年前最早看《IQ博士》的“80后”小观众已经长大了,轮到“90后”们每晚在电视机前欢声大笑。

1992年,中国海南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的《阿拉蕾》漫画。受访者提供

《七龙珠》漫画风靡中国校园 动画版因“误会”和“80后”擦肩而过

《龙珠》进入中国的顺序和《阿拉蕾》正好相反。1991年初,海美社以16卷78本的形式出版了《龙珠》,但名字翻译成《七龙珠》,因为剧情中的龙珠有七颗。

据赵丰回忆,当时《七龙珠》在中国校园的火爆程度,就等同于金庸的武侠小说。事实上,对于当时刚上二年级的笔者,对此也印象深刻。因为书很贵(当时是1.9元人民币一本),因此很多同学都分着买,你买第一卷,我买第二卷,这样一个班凑齐一整套,然后互相换着看。但这个看似性价比很高的方式带来的后果,就是传来传去最后经常很多册就莫名其妙“失踪了”。比如笔者小学毕业后,在整理房间时偶然发现,原来同学的几本《七龙珠》竟在自己这里。这也是“80后”童年的一个纯真回忆。

1991年,中国海南美术摄影出版社发行的《七龙珠》漫画。受访者提供

相比《龙珠》的漫画,动画版对中国孩子来说可谓一波三折。本来,广东电视台有机会在1993年引进《龙珠》,当时《龙珠》动画共有三个系列,均是日本东映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制作的长篇剧集动画。但当时的广东台负责人看完样片后,认为这部动画是对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恶搞”,从而放弃。这次“误会”导致在1999年之前,中国大陆仅有少数地区的卫视中文电视台播放过当时香港译制的《龙珠》的三部动画剧场版(21部剧场版的前三部,1986至1988年在日本首映)。赵丰是当时的少数幸运观众之一,据他回忆,当时《龙珠》动画剧场版首播时,他们班上的同学们都在互相提醒别忘了晚上收看,就连平时最用功的学霸也不例外。

等到中国大陆的孩子们能全面系统地看到三个系列共508集《龙珠》动画时,已经是1999年夏天了。对于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的“80后”们来说,童年时期的《龙珠》动画是一片空白。

赵丰认为,也正是童年看漫画困难,动画又看不到,让“80后”们在长大后买全套的《龙珠》漫画和各系列动画DVD来“恶补”。这种报复性的补偿,只有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能懂。

从1980年成名作《阿拉蕾》问世以来,鸟山明这个名字陪伴几代人从孩童长大成人,他的突然离世,让他的漫画迷们感觉自己童年的一部分也随之逝去。有人说“七龙珠就是他留给世间最好的礼物”“小伙伴们一起出发去集齐七龙珠,然后复活鸟山明老师吧”。对一名漫画家来说,这是最好的悼念。(王路/文)

责任编辑:王路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