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汉学家邰谧侠:《道德经》缘何成为外译最多的中国典籍?
发布时间: 1694409672755 来源:中新社 评论:0 发布时间: 1694409672755

在中国哲学对外传播中,《道德经》译本最多。这部2500年前的中国古籍在全球“旅行”至今,留下了至少97种语言的2052个译本,成为除《圣经》外被外译最多的典籍。这些译本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连续剧”。

近日,中新社“东西问”专访美国汉学家、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邰谧侠(Misha Tadd)。他指出,《道德经》不只吸引英语世界读者,在伊朗,在印度尼西亚,在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各个地方都有《道德经》,都有《道德经》的“粉丝”。

“每一句话都比较简单,但含义又不简单”

邰谧侠在14岁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了《道德经》。当时,邰谧侠在学校学习社会学的课程,要写一篇关于日本宗教的文章。小镇图书馆里,关于东方宗教、哲学方面的资料不多,邰谧侠能一目了然。其中就有一本《道德经》的英文译本。

这个译本比较特殊,是1972年出版的由华裔学者冯家福(Gia-fu Feng)和妻子简·英格里希(Jane English)合译的版本。每一页英文翻译旁边,配有英格里希拍摄的中国风光黑白照片,照片上用书法写着《道德经》的原文。书的封面上,“道德经”三个字也是用草书写的。

邰谧侠指出,《道德经》吸引人的一个很重要的优势是,它的每一句话都比较简单,但含义又不简单。“有的经典,你刚一看就觉得读不懂,也就不会再继续读。有的书,你一读就发现所有观点都了解,没必要去进一步研究。但《道德经》不一样,乍看上去它所说的内容有点像常识,但同时又很有深度,不能完全理解。所以它会吸引你继续读,继续研究。”

据邰谧侠说,那年春天,他第一次读到《道德经》,秋天就开始学习汉语了。

《道德经》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邰谧侠表示,实际上,《道德经》不只吸引欧美人,在伊朗,在印度尼西亚,在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各个地方都有《道德经》,都有《道德经》的“粉丝”。《道德经》为什么有这么多洋“粉丝”?为什么会传得这么广?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邰谧侠指出,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在于,它的文本是很抽象的。《道德经》中没有提到任何人名、任何地名,也基本没有涉及中国具体的文化符号,而更多的是讲一些抽象的理论,讲一些宇宙的原则等等。正是《道德经》这一特点,使其成为了更易跨文化传播的一部经典。

如果和《论语》相较,《论语》中谈及很多先秦时期特有的文化,或者周朝传下来的礼乐传统。对于这些内容,不只是海外的读者,就连当代的中国人也不容易接触到。因此,读者读《论语》会感觉和自己的生活有一点距离。而《道德经》则不然,它讲到的这些道理,提出的这些智慧,无论读者在什么地方,用什么语言,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都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这是《道德经》的优势。”邰谧侠说。

另外,很多《道德经》的海外“粉丝”不会只看一个译本,而是要读很多不同版本的译本。邰谧侠介绍说,他们要比较不同的译者对《道德经》中的同一句话有怎样不同的理解,还有什么其它的翻译方式。虽然他们不一定懂汉语,但通过这种方法,他们或许可以更接近《道德经》的思想精髓,或者有更深入的了解。

邰谧侠介绍,《老子》是《道德经》原来的书名。众所周知,《老子》译本数量很多,最初估算的数量大概有几百本。直到去年,邰谧侠出版了《译本总目:全球老学要览》,其中收录了97种语言的2052个译本,这个数量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料。

据悉,《老子》早期译本的手稿目前收藏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图书馆,收集这些译本邰谧侠就花了五六年的时间。邰谧侠说,各个图书馆对抄录古籍文献的规定也不一样。“比如在大英图书馆,可以通过邮件申请文献的扫描件,而意大利国家图书馆不允许扫描,但可以自己去拍照。”所以,邰谧侠要到各地的图书馆去查找这些文献。

目前可以找到的最早的《老子》全译本,是公元1729年前的拉丁语版本,共有245页,现收藏于大英图书馆,邰谧侠已经将它转写,今年欧洲大学出版社打算出版。以后也计划将现存的公元1900年前的15种语言71个版本的《老子》译本结集出版。

译本对《道德经》有新发现

邰谧侠介绍,这些译本跟历史上《道德经》的各种注本比较像。注本通常是先逐字解释,再阐释整句话的含义,可以说这也是一种翻译。从过程上看,译本和注本几乎是相同的——译者阅读原文,再解释单个字词的意思,然后阐释其哲学含义。

由于《道德经》译本众多,在其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即转译。这些转译不一定以西方语言为主,比如说有个日本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世界语,这个世界语译本又被翻译成西班牙语,在墨西哥出版。由此可见,《道德经》传播的历史是很复杂、很丰富的。

邰谧侠不认为各种译本增添或者削减了《道德经》的原意,应该说每个版本的翻译都对《道德经》有新的发现。历史上,河上公、王弼、成玄英、王安石等人都曾为《道德经》作注,那么谁能代表真正的中国《道德经》哲学?同理,每个译者都将其立场蕴含在译本之中。早期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从天主教的角度阐释《道德经》。有的译者强调历史性,他追求先秦语境中《道德经》的含义,还有一些“心灵鸡汤”版本的《道德经》,即使不懂哲学、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也可以从中学习一些生活智慧。还有人看《道德经》觉得它与生态保护有关,但在19世纪之前没有环境问题。这是当代人根据当时、当地的不同环境,挖掘出的对《道德经》新的解释。

邰谧侠称,这是对《道德经》文本和哲学的发展和丰富化,也是文化的发展过程。

责任编辑:宋屿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