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知名企业环球晶圆集团董事长徐秀兰5日在台北出席SEMICON Taiwan国际半导体展展前记者会时表示,日渐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已避免不了以分散生产为特征的新全球化;如何让企业在这一轮新全球化中具备竞争力,将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重要议题。中新社
台湾104人力银行5日示警,面临少子化、理工人才培育缓不济急的窘境,全球积极抢才,楚材晋用将成常态,国际大厂甚至直接在台湾设立研发中心,人才争夺战将开打。此外,SEMICON Taiwan国际半导体展6日至8日在台北南港展览馆举办。台湾日月光半导体公司执行长吴田玉5日出席展前记者会时表示,地缘政治导致半导体市场循环模式的改变,成本上升和规模收缩的压力逐步增加,需注入更多创新,寻求最佳成本效益架构。
半导体业平均月薪5.62万元
台北《中国时报》5日报道,104猎才招聘资深副总经理晋丽明分析,新冠疫情期间芯片需求大爆发,半导体业容光焕发,但全球遭逢通膨、升息,去年下半年开始终端电子产品需求减,半导体大厂陆续调节营运、库存等消息,产业进入调整阶段,征才动能下滑。
统计显示,今年第二季半导体平均每月征才人数仍达2.3万人,与去年同期3.7万人相比,自高档滑落37.5%,不过,每位想进半导体业的求职者,平均可分到2.3个工作,高于整体就业市场的1.8个;AI(人工智能)成全球产业接棒发展的共识,晋丽明表示,AI相关芯片需求可望带领产业挥别阴霾。
少子化、理工人才稀缺,晋丽明观察,半导体高薪抢才,难有回头路,产业薪资不断向上推升;晋丽明表示,半导体产业技术人才含金量高、缺工压力仍高于整体就业市场,即使产业逆风,与去年薪资相比,平均月薪仍增加3.1%,居五大高薪产业的第二增幅。
就长期趋势来看,半导体业平均月薪5.6256万元(新台币,下同),2010年至2023年半导体薪资累计增幅达35.2%,则居五大高薪产业之冠。
展望未来,晋丽明再次点出半导体产业人才招募警讯,由于地缘风险升温,各国与地区期盼半导体产业在地化,全球争夺半导体技术人才,未来招募只会更加艰辛;台厂赴海外设厂,海外员工是否能接受台湾半导体业24小时轮班和责任制,加上中外民情和文化的冲击、以及新世代对工作价值观的差异,也成了全球半导体产业人才布局增添难度。
地缘政治冲突造成半导体产业成本增加
中新社报道,进入2023年以来,台湾半导体产业深受景气波动和去库存的影响,投资步伐放缓。不过,6日将在台北登场的半导体展今年规模超过往届,有950家海内外知名厂商参与,展位达3000个,同期举办20场技术趋势论坛及座谈。
作为全球知名半导体封装测试企业的负责人,吴田玉在记者会上就产业下一个十年发展前景指出,半导体产业向来是一个正循环,经济规模和创新是两个驱动力。伴随技术创新,产品的应用面提升、价值含量提高,带动成本降低、售价下调,规模每十年可成长三倍至五倍。但是,近年这个趋势发生改变。
他说,地缘政治冲突造成半导体产业区域化、成本增加及规模缩减,对原有正循环产生负面效应。产业界将回归创新,未来机器与机器之间的连结和应用、生成式AI都会增加半导体产品的需求数量。
在同一场合,知名硅晶圆供应商、环球晶圆集团董事长徐秀兰表示,过去半导体产业高度集中,加上区域分工,带来了成本大幅降低的优势。
她表示,当前对于半导体产业来说,全球化思考和本地化布局都很重要。日渐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已避免不了以分散生产为特征的新全球化;如何让企业在这一轮新全球化中具备竞争力,将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重要议题。
这场年度半导体展会主办方、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全球行销长暨台湾区总裁曹世纶当天也表示,全球半导体产业面临地缘政治、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及人才缺口等四大挑战,短期面临景气修正,但预期2024年可恢复增长,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