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摊经济”火热 专家:管理还需精细化
发布时间: 1683795822052 来源:南美侨报网综合 评论:0 发布时间: 1683795822052

口味虾、卤虾,烤榴莲、烤串儿……夜幕下,街头巷尾人头攒动。近来,中国积极提振消费刺激经济复苏,多地松绑摆摊经营的相关限制,推出划定摊贩经营场所、提供免费摊位等措施。有评论指出,地摊经济存在缺斤少两、食品安全隐患等问题,相关部门需加强管理。

中国多地重启地摊经济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今年以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等城市陆续出台政策,表态将允许摆摊经营,开放了设摊经营、商业外摆政策。

北京1月印发方案,在重点商圈开展外摆试点,由区政府统筹组织相关部门划定外摆位,并与5月10日启动“2023北京消费季夜京城”活动;上海在2月发文,提出各区可根据市民需求、市容环境卫生、交通安全等因素划定设摊开放区;深圳在4月下旬通过修订后的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自9月1日起不再全面禁止摆地摊,允许街道办根据方便群众、布局合理、监管有序的原则划定摊贩经营场所。

专家:地摊经济更需要精细化管理

四川《成都商报》报道,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表示,相比于此前相对粗放的城市管理,在设置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允许“路边摊”出摊经营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路边摊”放开的前提是要有序引导、有序管理,避免“一放就乱”。

“规范摆摊本身就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一部分。所谓精细化管理与精细化治理,就是对原本合理的事情产生的负面问题进行治理。摆摊本身是合理的,并不与城市治理相悖。如果用最大的努力把摆摊不利的一面,比如对卫生、交通等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就体现了精细化治理的水平和能力。”他说。

教授竹立家表示,放开“路边摊”与城市管理并不存在根本冲突。“各个地方应该根据自己发展的层次与发展状况,在时间、空间、餐饮规则、公共卫生等方面规范‘路边摊’。对于摆摊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各地应根据自身情况设置规则来加以规避,但不能否认‘路边摊’这种经济形式本身。”

媒体:地摊经济还得下一番功夫

不过,随着地摊经济的不断升温,随之而来的交通堵塞、食品安全、环境卫生、消费维权等问题也不断出现。广州一名消费者表示,她最近在夜市摊位购买一只榴莲,回家一称,发现足足少了两斤,再回去想要维权时,卖家已经推车离开了。

北京《经济日报》评论指出,夜经济有长期存在的群众基础,但一个夜市想要办得长久,还需下一番功夫。目前,多地夜市对商家是否为个体户、是否持有健康证等资质缺乏硬性要求,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很多商家没有明码标价,不仅消费者体验感较差,也不符合相关法规;有的夜市存在垃圾乱放、扰民隐患,烟火气容易变成“脏乱弃”。

文章指出,“地方政府支持,街道办等牵头组织,商家合规经营,消费者积极参与”,这几个要素缺一不可。

责任编辑:宋屿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