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玛才旦。中新社
中国知名导演万玛才旦8日因心脏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53岁。作为一位藏族导演,万玛才旦长期致力于将藏族文化与现代电影相结合,向观众传递对生命、人性、信仰等深层次主题的思考和探索。
“拍更真实地反映自己民族文化的电影”
北京《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万玛才旦写下辞职信,离开青海当地教育系统的公务员体制,到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电影。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很蠢的决定。
1969年出生的万玛才旦,跟他的大部分同学一样,到大学后只有藏语言文学系可选。回忆起这次人生中的关键选择,他觉得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此前,他回母校西北民族大学读了文学翻译专业的研究生,后来在北京实习时,他跑到北京电影学院“朝圣”,正好看到一个资助藏区教育的基金。他写了一份申请,很快就批了下来。“我一直喜欢看电影,但对别人拍的藏族题材的电影,感到很陌生、虚假,一直就想着,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拍更真实地反映自己民族生存状况或者民族文化的电影。”他回忆道。
宗教信仰在他的电影中随处可见
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是万玛才旦的家乡,像很多当地人一样,他也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信徒。与那些磕两年长头去拉萨朝圣的人相比,万玛才旦算不上是十分虔诚的教徒,但宗教信仰在他的电影中随处可见。
在万玛才旦此前的电影里,结尾都弥漫着悲剧性的失落。此前为了孩子受汉语教育,他在北京生活多年,孩子上大学后,他就回到了离家乡更近的西宁。每次回老家时他都有这种感觉,待在一个地方,可能感觉不到那种变化,“但当你离开一段时间回头再看的时候就能感觉到那种变化。”
在拍《撞死了一只羊》这部电影时,他给故事一个光明的结尾,司机金巴在梦中替杀手金巴复仇后,感受到了两人的解脱,自己也摘下了一直戴着的墨镜,露出笑意。撞死的羊和梦中被杀的老者,都从肉体中解脱出来。
对藏族电影人来说,万玛才旦是导师和伯乐
北京《新京报》报道,藏语电影的真正发轫之作,还是当时36岁的万玛才旦于2005年执导的《静静的嘛呢石》,此后十余年,万玛才旦扛起了“藏地电影”大旗,还培养了一众“后辈”,对于他们来说,万玛才旦如同是导师和伯乐。
松太加和拉华加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前者于2011年导演了自己的处女作《太阳总在左边》,随后又执导了《河》《阿拉姜色》,后者于2018年导演了处女作《旺扎的雨靴》,藏族导演的群像逐渐显露,开始形成一种气象,甚至已经有人将万玛才旦、松太加和拉华加等导演和他们的作品称为“藏地新浪潮”。
松太加至今还记得,当时万玛才旦领着他坐着绿皮火车到了北京。因为万玛才旦学的是编导,他就建议松太加学摄影,将来可以一起搭伴拍一些片子。松太加就在摄影系进修班学了一年,第二年跟着万玛才旦到文学系蹭了一年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