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康轩文教出版的初中生物课本教导学生,花生、马铃薯都是土豆。台北“中时电子报”
台湾一版本的中学生物课本中,将马铃薯以“土豆”称呼(“土豆”在闽南语中意为“花生”),台教育部长潘文忠17日回应称若“误写”将纠正。
对此,台湾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专家表示,台湾许多餐厅都有土豆丝菜式,教授同一名称所指之不同事物并无不妥,当局官员回应很不得体,似是回到“戒严时代”。
台教科书“土豆=马铃薯”被指大陆用词
台北TVBS新闻网报道,近日有网民在脸书(Facebook)发帖,称台湾教科书出版商康轩文教出版的初中一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生物的命名与分类”中,通过三格漫画帮助学生学习,其中将马铃薯称做“土豆”。学生A说:“上周末跟家人去餐厅吃到一道糖醋土豆丝,超好吃的。”令学生B感到疑惑:“什么?土豆那么小又硬,怎么切丝啊?”学生A则回答:“啊?土豆很大颗啊?我说的土豆跟你说的土豆是同一种吗?”该课本还标注有“土豆=马铃薯”。
中新社综合台媒报道,“时代力量”立委陈椒华17日询问台教育部长潘文忠时提出,大陆也将马铃薯称为土豆,而台湾生物课本竟将马铃薯叫做土豆。潘文忠随即回应,此种内容不可能通过审查,还称教科书怎可能用“大陆用词”,如出版社“误写”,教育部将纠正。
发帖网民还补充说道,有康轩文教从业人员表示,根据台教育部的辞典,土豆的释义中也有马铃薯的意思。
另据TVBS新闻网报道称,通过台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输入“土豆”查询,发现其释义既有三种,1.豆科“落花生”“花生”的别名;2.茄科“马铃薯”“洋芋”的别名;3.豆科“葫芦茶”的别名。
对此,台湾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理事长段心仪表示,两岸使用同样语文,但有时用词一样、含义却大不同。该课文只是介绍各地对同一植物的不同称呼方式,出版社并没有错。许多台湾餐厅都有土豆丝菜式,而且教授同一名称所指之不同事物、化解两岸交流中可能产生的误解,本是教育该做的事。
她表示,有关官员的回应很不得体,这样是不是回到“戒严时代”?段心仪还说,当年动辄得咎,写简体字都变成政治敏感问题,现在不该走回头路。
网民:“马铃薯”“洋芋”也来自大陆
北京《环球时报》报道,陈椒华与潘文忠对于“土豆”也可称作“马铃薯”的反应,引发台湾网民批评,不少网民在相关内容下面留言。有人表示:少见多怪,满脑子意识形态;也有人说,马铃薯、洋芋这两个用词也是大陆来的;还有人问:没正事可忙吗?
就在今年3月中旬,无党籍立委高金素梅在立法院质询时的简报中使用简体字,也引起民进党的批评,民进党甚至还要求高金素梅道歉。
对此,高金素梅曾在脸书发文回应称,堂堂执政党竟然围绕字体做文章,而不愿面对台湾被美国霸凌的原则问题。
香港中通社报道,大陆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此前也曾指出,使用简体字,听大陆歌曲,看大陆影视剧,说大陆流行词,确实已经成为台湾青少年的一种时尚。这充分说明,促进两岸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是两岸青少年增进了解和理解的有效途径。两岸的青少年虽然成长环境不同,对世界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我们的根是一样的,骨子里的文化是一样的,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尊重,足够的包容,用心听,用心看,用心参与,就一定能消除陌生,由了解到理解,由相知到相爱,一起去担负身为中华少年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