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是中国消费者代购海外商品,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狂欢购物节被扩展至全球范围,越来越多海外消费者开始在跨境电商平台上购买中国生产的商品。专家认为,“反向代购”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制造供应链能力的肯定。
香港《大公报》报道,“去韩国代购的红利已经不存在了!”山东济南的陈丽(化名)自2015年从事韩国代购业务,主要靠买卖一些免税店的大牌化妆品赚差价,但新冠疫情之后,靠转发朋友圈或者把链接挂在淘宝上就能卖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随着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最近,已经转行的陈丽又动了心思,纠结着要不要再飞一次韩国。看了看机票,往返最便宜的也要4000多元(人民币,下同),加上还要做核酸检测,陈丽最终放弃了。
“疫情之前,从济南飞首尔的机票往返还不到1000元。”陈丽笑着说,韩国免税店里最多的就是中国代购的面孔。每次回国一个人背着大包小包的货很累很辛苦,但收益可观。但陈丽直言,如今商品价格透明,中间利润越来越低,“人肉”代购的利润连机票都赚不回来了。
相比中国代购的转行,人在韩国的李青(化名)做起了反向代购,从去年开始为韩国客户代购中国商品,主要是服饰以及小家电。李青表示,韩国客户特别喜欢价格实惠、设计简约、功能齐全的中国产品。他们尤其认可中国产的小家电。“旺季的话,每月代购中国商品4亿韩元。”李青说,随着中韩双边贸易持续回暖,运力逐渐恢复,她的代购工作会越来越好做。
中新网报道,“韩国人的生活习惯与消费趋势和中国高度相似,我们发现中国国内很火的网红商品像咖啡机、筋膜枪、露营工具,往往在韩国也很火。”速卖通韩国市场负责人永阳也看到了相同的趋势,他认为“如果中国企业希望来跨境电商平台开店,那么布局韩国市场将是一个门槛相对较低的选项。”
为了帮助中国商家进入韩国市场,近年来,速卖通与菜鸟合作,在山东威海、烟台等地建设了专门面向韩国市场的备货、发货仓库,总面积达到了数万平方米。通过速卖通威海、烟台仓发货,能让中国商品3天左右送达,跟韩国当地的电商物流体验几乎相当。
永阳表示:“从中国人‘海淘’韩国商品,到韩国人也开始‘反向海淘’买中国货,未来几年韩国将是中国跨境商家的‘新蓝海’。”
《上海证券报》报道,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执行所长崔丽丽认为,反向海淘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制造供应链能力的一种肯定,同时对于中国制造供应链触达全球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诸如物流通关、质量标准、柔性和韧性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