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子心理压力延至大学阶段
发布时间: 1679914063388 来源:北京《中国青年报》 评论:0 发布时间: 1679914063388

27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第三本心理健康蓝皮书。书中公布的《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从总体来看,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但大学生的生涯规划、生活方式等方面仍存在问题,亟待加强关注。

大学生压力源和个人生涯规划有关

北京《中国青年报》报道,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对生活“基本满意”及以上的人占比为74.10%,很难评判自己生活是否满意的为17.24%,仅有少部分大学生对生活不满意(8.66%)。

对现状的满足没有成为大学生的定心石,对未来的担忧仍时时牵动他们的神经。有50.44%的大学生有读研打算,且打算读研学生的焦虑风险显著高于没有读研打算的学生。

与此同时,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学业负担重”“想念家人”和“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中,两项都和个人生涯规划有关。

金融专业的张尔尔为了获得更多的项目经验,从大二起便开始实习,甚至有一段时间两份实习并行。“我也不希望这样,太累了。特别是同时参加两份实习时,我每天只有工作,完全没有个人生活。”不过,张尔尔觉得只有这样才安心。

陈祉妍分析,这可能是因为在快节奏的社会变化中,选择变多,人生的不确定性增加,所以大学生对人生的定位更为困难。

不同学校、户口和学段的大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城镇户口的大学生抑郁和焦虑风险均显著高于农村户口,重点院校的学生抑郁焦虑风险也比非重点院校的大学生更高;本科生的抑郁和焦虑风险显著高于专科生。

而这些差异并非2022年独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于2021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的数据显示,大专生在抑郁水平、焦虑水平、睡眠质量、自评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好于本科生。

陈祉妍表示,这也许和学生对未来的期望以及比较对象有关,“如果学生总和比自己发展更好的人相比,他对自己的满意度可能会较低”。

陈祉妍强调,大中小学心理健康一体化工作很重要。“就像‘社交’不是上大学才开始学的一样,很多大学生找不到人生方向,很可能是因为他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对自我的探索不够。”她说,学校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要给予包括人际交往、情绪调控、自我认识等各方面的支持,这不只是高校的工作,而是整个学校体系要做的事。

陈祉妍建议他们将保护孩子心理健康的关口前移,自孩子小时候开始,家长就要进行一定引导。“如果学生已经上大学,希望家长对心理健康工作予以更多的配合和支持。”她说。

此外,很多大学生会通过网络来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网络信息鱼龙混杂。”陈祉妍呼吁,“提高线上资源的规范性、科学性,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提升。”

专家:应培养学生去感知自己的兴趣

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代年轻人是矛盾、冲突、挣扎的一代,同时又是不断尝试、特别成熟的一代,他们体现出的两重特性非常明显。”

彭凯平针对“00后”的心理特征做过一项调查,发现中国经济发展让这一代年轻人充满希望、朝气蓬勃,但疫情、内卷等社会环境带来的冲击,让学生群体产生了一些焦虑紧张的情绪,“这种矛盾的心理特征非常明显,也称作双相情绪波动”。

面对波动的社会环境,中国人民大学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胡邓在采访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的某位学生在读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位后,猛然发觉,经济学知识内容并非他的追求,于是申请了英国某所大学的烘焙专业。

“同学们应该学会坚守自己的梦想。”他解释,抵抗抑郁情绪最好的方式就是培养学生去感知自己的兴趣所在,抱有对世界的好奇心。就像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所说,一个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他大量阅读,习惯思考,放缓脚步,投入深度对话,并为自己创建了一个丰满的内心世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引导大学生心理的一剂良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宋振韶认为,现代大学生身份认同存在一定危机,缺乏对生命本身的价值认同,以及精神追求和目标。《大学》中说“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而现代教育中恰好缺乏这种修身课,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准则,可以帮助找到心灵寄托和归属感。

责任编辑:李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