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打工” 灵活就业受上海大学生青睐
发布时间: 1677339704299 来源:南美侨报网综合 评论:0 发布时间: 1677339704299

“95后”姑娘张芷怡如今每天的工作便是从网络平台“接单”,在家给本土游戏做英文翻译。曾是一名朝九晚五外企打工人的她,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专业,目前是一名中英笔译的自由职业者。近年来,灵活就业已成为上海新增就业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跨进灵活就业的大门。

中新社报道,2022年自东华大学管理学院毕业后选择创业的“00后”周泽宇,是从视频网站博主“起家”的。2020年因疫情“宅家”时,作为一名游戏爱好者,他开始尝试制作视频,并在视频网站发布。他制作的互动视频流量稳步上涨,独立运营的账号一年间就突破了两千万播放量。2021年6月,在学校的帮助下,周泽宇与团队注册成立了公司。

“创业看起来自己是老板了,但其实一点儿也不轻松,连上下班的概念都不存在。”周泽宇说,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他和团队也在考虑发展方向,希望找到更普适的入口,获得更大的市场。他也希望趁着自己还年轻,不断地去探索新东西。

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的原因很多,如周泽宇一样,大多追求“为自我实现而工作”。

“走上自由职业者这条道路当时感觉是误打误撞,但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水到渠成。”张芷怡决定辞职的主要原因,是觉得整体发展受限,收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到达不了理想状态。

作为游戏爱好者,张芷怡希望去游戏公司工作,但因为没有相关工作经历,简历一关频频碰壁。其间,为维持基本的收入来源,她边求职边找一些翻译的兼职,渐渐发觉翻译很有趣,市场庞大,而大学时拿到的一本本语言证书,更让她嗅到了一线机会。

“既能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又非常公平且简单,做得越好,收入越高。”张芷怡说,经过两年的沉淀和铺垫,去年下半年开始,她进入了一直渴望的游戏翻译领域,“一路走来,有很多困难和全新挑战,但我从来没有一刻怀疑过最初的决定,并且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中青报客户端报道,“灵活就业,是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其灵活性体现在时间灵活、地点灵活、工作方式灵活、任务灵活等方面。”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冯喜良说,灵活就业涵盖范围更广,自主创业算在其中,也包括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律师、会计师、自由撰稿人、演员、快递员等自由职业者。

“现在灵活就业范围更广,与传统意义上的打零工有本质区别,大学生灵活就业多依赖互联网产生的共享经济等。”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李长安说。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并非就业形势所迫的被动选择,在很大层面上是基于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选择。

冯喜良课题组对受访者目前从事灵活就业满意程度的调查显示,持比较满意态度的样本占比最高,为40.42%;持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态度占比例分别为3.96%和0.28%。

同时,中国各地也都支持年轻人灵活就业。

北京日报客户端报道,25日)上午,《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3月1日起施行。

《条例》明确“市、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个体经营、非全日制以及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就业方式的支持力度,拓宽灵活就业发展渠道,优化灵活就业环境,强化政策服务供给,清理取消对灵活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创造更多灵活就业机会”。

具体而言,《条例》从灵活就业服务、灵活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等方面细化保障措施;再者,针对新就业形态,明确互联网平台企业依法合规用工等内容;同时,《条例》建立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制度。

责任编辑:赫拉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