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有6亿栋房屋”?近日,这个庞大的数据在中国引发高度关注。
官方首次回应“中国到底有多少房子”
上海第一财经报道,近日举行的一场官方发布会上,有关部门负责人对外披露,在过去三年里,“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获取了全国近6亿栋城乡房屋建筑数据以及80多万处市政设施数据”,而全国100%的乡镇、100%的社区(行政村)和7‰的家庭都参与了调查,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动员了260多万人参与。
这一组数据也被广泛解读为“首次回答了中国到底有多少房子”。
北京《中国建设报》此前报道,由住建系统承担的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普查,涉及全中国6.6亿栋城乡房屋建筑。其中,农村房屋量大面广,以栋数计占城乡房屋建筑总量90%以上,以面积计占一半;而城镇房屋则为4700多万栋,同时分为住宅与非住宅两大类。
这也就意味着,看似庞大“6亿栋”中并不全是商品房。有房地产业内人士表示,“农村房屋在其中占了9成,城市中还有一栋栋厂房之类的建筑,总的算下来,住宅占比不会很大。”
同策研究院研究总监宋红卫表示,普查小组给出的数据中除了商品住宅以外,还包括了大量的非商品住宅房屋,比如工厂、员工宿舍、酒店、长租公寓等。
中国房屋是否过剩?
这一数据引得广泛关注的关键在于,近年来关于中国房地产是否过剩的讨论不曾断绝,关于房屋空置率高企的话题也总是会吸引眼球。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中国家庭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1.76平方米。其中,乡村的家庭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6.8平方米,城市和镇的分别为36.52平方米、42.29平方米。
但这其中存在着结构性问题。据上述普查年鉴,在拥有广州、深圳两大一线城市的广东省,其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约为29.59平方米、户均为72.06平方米,位列各省市之末;上海的人均和户均居住面积分别为30.58和73.86平方米,位列倒数第二;北京的则为33.41和77.64平方米,位居倒数第三。
若假设得房率平均为80%,中国一线城市的人均套内面积则将低于27平方米。
中银证券研报显示,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普遍在30平方米以上,其中美国、英国、法国分别为52、40、37平方米,日本、韩国则分别为31、27平方米。该机构预计,每年由人均住房面积提升带来的新增住房需求仍将有约5亿平方米左右。
专家:中国房地产需挤泡沫
北京《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中国经济学家王小鲁去年9月受访表示,2020年末,中国房地产企业当年新开工房屋面积22亿平方米,正在施工的房屋面积近93亿平方米,仅正在施工的房屋面积就合全国城镇常住人口平均每人10平方米。这一年全国房地产企业的负债总额已经接近86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GDP的84%,房地产业相关银行贷款相当于GDP的66%,但房地产业对GDP的贡献只有7%。这已经非常不成比例。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超过了80%,已经过高,风险已经过大。
王小鲁指出,现在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已经30多平方米了,再加上正在施工的住房,都卖出去以后人均就是40多平方米。如果按人均算,以后即使不再建房,也已经快饱和了。当然实际上有人住房过多,有人不够。问题是,如果还继续不断扩大借债投资建房的规模,以后到底还有多少人要买房?多少人买得起?买房的有多少人是自己住,多少人是囤房等待升值?如果没有那么多人需要买房或者买不起房,如果很多人买房只是为了倒手赚钱,那么早晚有一天越积越多的房子会砸在房地产商和囤房者的手里。房价会垮下来,借债会变成坏债,大量房地产商会资不抵债,银行会被拖垮,实体经济也会被拖下水。
他还指出,采取措施挤泡沫是必要的,现在也许还不算太晚,如果不挤泡沫,未来要发生的问题还会严重得多。
金融界网站报道,戴德梁行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末,中国新房住宅待售面积26,947万平方米,较上年末增加4,18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4%。尽管受资金面承压、土地成交规模放缓、市场预期不明朗等因素影响,供给端收缩明显,但需求不济致全年新房成交同比下行仍推高整体待售面积,市场库存压力创五年来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