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侨报特约记者高卓航报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高等研究秘书长朱利安·雷邦(Julián Rebón)在一场研讨活动上,向中方学者发出了诚挚邀请。他希望,未来中国学者朋友能够来阿根廷访问,继续促进合作,加强双方之间的友谊。
近日,在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阿根廷研究中心的合作下,“‘全球发展与治理’,中国-阿根廷智库对话会”通过线上方式登场,两国学者分享了学术交流合作的成果,并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合作展开研讨。
双边学术交流将迎来“新机遇”
会上,中国和阿根廷学者共同发布了《中国—阿根廷学术交流合作50年》调研报告。中国社科院拉美所阿根廷研究中心秘书长林华提到,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学者正在加入阿根廷研究的行列中,中国学界已不满足于研讨会等传统合作方式,开始拓展新的渠道。此外,阿根廷研究成果正在被更多高水平学术期刊认可,中阿关系也正在持续、稳定、密切发展,“中国的阿根廷研究必将迎来新的机遇”。
对于阿根廷国内的中国问题研究,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伊格纳西奥·比亚格兰(Ignacio Villagran)提到,不仅阿根廷大城市的高校开设了中国研究项目,一些偏远地区的院校也开始从事中国问题研究。与此同时,阿根廷的中青年学者成为了中国问题研究的主力军,而30至40岁学者占到了半壁江山。其中,很多年轻人曾经得到过中国政府的奖学金,或是在中国学习或工作过,这对于他们开展中国研究有极大的帮助。
双边经贸合作应向何方发展?
对于未来中国和阿根廷双边贸易合作的发展,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美洲与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长周密提到,不管外界环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两国都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很多国家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来限制别的国家发挥自身优势,例如指责大量生产农产品会排放二氧化碳或甲烷,并造成气候破坏。诚然,包括中国在内许多国家已承诺应对气候变化,但其自身资源禀赋的优势也需要得到充分发挥。”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谌园庭还提到,中阿双边合作应超越周期性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中阿双边关系的“韧性”,例如超越政治选举的“钟摆效应”,超越大宗商品价格成本周期,超越“开放”和“保护”带来的震荡。此外,两国应突破制度、文化等“软力量”的约束,及时把握双方的利益诉求和战略选择,从而找到双方发展战略的“最大公约数”。
“新结构主义”带来新思路中国经验值得借鉴
阿根廷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研究员贡萨洛·吉吉诺(Gonzalo Ghiggino)提到,有人依照西方盛行的“中心-外围理论”世界体系分析理论,认为中国的崛起取代了西方的“霸权国家”,成为了世界的另一个中心,而阿根廷依然是一个“边缘角色”。但吉吉诺认为,新形成的“新结构主义”(neoestructuralismo)能够为解读全球治理体系提供灵感。这一理论中,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方面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可以在国际治理体系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而不仅仅屈服于“中心-外围理论”的“宿命”。
在“新结构主义”的背景下,中国可以为包括阿根廷在内的拉丁美洲国家提供更多的投资和发展机遇,提升拉美地区在全球的地位。此外,中国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这一过程本身就值得阿根廷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我们希望,阿中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能够成为阿根廷不断发展、不断走向世界中心的催化剂。”吉吉诺表示。